Weekly #12:用「认知行为疗法」控制情绪

希拉鲁姆什么也没说。平生头一次,他真正明白了黑夜是什么 —— 它是这个世界投下的影子,投射在天空中。

🌆 封面图:夏天的云(二)

夏天的云

👀 用「认知行为疗法」控制情绪

在精力充沛的时候,我是有充分的理智的,想要学习更多知识,想要看更多书,想要认识更多人,想要创造。这时候,对一切的认知往往是清晰和积极的。

然而当劳累的时候,心情郁闷或者烦躁的时候,我的思想往往不受理性的控制,而纯粹沦为感性的机器。对任何事情的认知都会笼罩上一层负面的滤镜。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介绍的「认知行为疗法」,尝试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本书指出,负面情绪源于「认知扭曲」,而负面情绪本身又加深了错误的认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所谓的「认知扭曲」,当我们情绪正常时,是能够明显发现其错误的,但在负面情绪之下则可能陷入其中,比如「TA 肯定是讨厌我了」「我肯定做不好这件事情」,诸如此类。

为了打破这些「认知扭曲」,我们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建立一种响应机制。例如,书中列出了十大认知扭曲:

非此即彼:完美主义,认为 1% 不做成就 100% 失败 以偏概全 心理过滤 否定正面思考 妄下结论:包括心理猜测(读心术)、先知错误 放大和缩小 情绪化推理 「应该」句式 乱贴标签 罪责归己 / 罪责归人

为了建立一套能够客观运行的情绪调控机制,我们可以将其标准化(就像麦当劳标准化的餐饮制作流程)。本书介绍的改变感受的四步流程:

描述导致心理沮丧的事件。 记录负面感受。 「三栏法」,写下自动思维、认知扭曲、理性回应。 重新评估。

这种方法建立了一种不需要太多理性的思考框架,并借助客观的外部媒介(用纸和笔写下)。经过实测,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效果。很推荐这本《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人类的感性虽然是伟大的能力,但也非常容易让理性失去控制。我认为时刻保持清醒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我不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但上学期自训队的交响乐表演,其中《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

交响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艺术形式。我们接触的大多数艺术形式,特别是通俗的艺术,比如电影、摄影、小说、绘画、戏剧、流行音乐,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觉都源于我们生活的经验。没有相关的经历,可能对于作品就无法产生共情。然而纯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却不是如此。我们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知纯粹来源于作品本身。或许这可以被称为「纯艺术」。

🎬 本周观影:《布达佩斯大饭店》

对这部经典电影早有耳闻,也一直在我的观影 list 里。一直觉得对这种很经典的、很艺术的电影,作为消遣在茶余饭后观赏则有些浪费了(这居然成了我拖延症的理由……)。这周终于看了。

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本片的构图和色调。这是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体现。随着一层层故事的进入,环境、色彩甚至光影的变化,很有效地营造了氛围,将欧洲那个年代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看到结尾「本片灵感源于史蒂芬 · 茨威格的作品」的字幕,shock 了一下……最近恰好在重读茨威格的作品,太巧了!不过看到这行字幕才回想起来,这部作品确实很有茨威格的风格。像诗一样的语言,像诗一样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他本人所言:

即便在惊恐的深渊中,我也会一而再地抬头仰望那些旧日的星辰。

——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最近看的虚构类文学作品有点多,似乎我对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了。不过仔细想想,文学只是关于文字这种表达形式的学问。音乐、电影甚至游戏,都可以是同等的表达形式。我深深着迷的东西,其实是这些形式背后表达的内容,那些深刻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

🇬🇧 把系统语言换成英语!

Via:我发现把系统语言切换成 English 的好处。

翻译讲求信达雅,这固然没错,但许多时候这种「翻译感」并不适合需要简单直白高效的 UI。例如:Finder 翻译成「访达」,虽然确实很信达雅,有一股 Apple 特有的艺术气息,但却丧失了原来直白高效的感觉。

还有经典的「拷贝」和「复制」。Apple 系产品的「拷贝」等于非 Apple 系产品的「复制」(二者都是 copy);而 Apple 系产品的「复制」其实是 duplicate……不难发现,虽然翻译是为了本地化,让我们更好理解,但对我们而言,这些外来词被翻译后反而不如原来的英文好理解。

这类问题最多的当属 Apple Music 不可。「Play Next」被翻译成「插播」,「Library」被译为「资料库」。第一次从国产音乐软件转移过来的我,见到这样的 UI 完全摸不着头脑。

然而,将系统语言换成英语也有一些问题。iOS 大多数 App 都支持单独设定语言,所以可以将一些没兼容好的软件设为中文;然而系统自带的 Apple Music 却无法单独设置语言,这导致很多中文歌名、歌手名都会显示为英文,根本不认识!

到底姓在前还是名在前??? 孙燕姿 —— Yanzi Sun 周深 —— Zhou Shen 毛不易 —— Mao Bu Yi 莫文蔚 —— Karen Mok 薛之谦 —— Joker Xue 凤凰传奇 —— Phoenix Legend ……

📑 正在制作我的全新简历 4.0!

技术岗一般不会很看重简历的设计,许多大厂都有自己的简历系统,或许面试官根本不看简历的 PDF。但既然我都用前端技术来写简历了,自然希望做得有意思一点。

我的简历 3.0,是基于 Astro 做的在线简历。部署在 cv.skywt.cn。

可能由于我没有系统地学过平面设计和排版一类的知识,我对于含有大量文字内容的排版,感觉最重要的东西是字体。因为简历、博客这类排版有大量文字,很少有平面设计的发挥空间(这反而利好我这样的设计小白),而文字本身传达的视觉信息则更加重要。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 serif 字体,比如博客和上一版简历用的都是思源宋体。这种字体统一、文艺、正式,并且可以方便地作为 Web 字体。通过这种字体,能够很好地传达一种「性格」,也就是《Refactoring UI》里说的 personality。

然而,在仔细端详我的简历之后,我突然觉得:我想传达的性格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不想要这么正式古板,不想要这么文艺复古和多愁善感。我希望传达的是科技感、年轻、热情和热爱。

然而,普通的 sans 字体都太普通了,很难表达出我想要的感觉。不管是苹方、方正还是思源,用在简历里都显得特别廉价,一点都不 impressive。

在某厂实习期间,看到的一款字体似乎比较符合我想要传达的性格:钉钉进步体。基于这个字体,我全面改造了我的简历,希望能传达出「进取」的感觉。

马上上线,准备秋招!

🪧 一则全新 Twitter 置顶贴

自我介绍一下:

[object Object]

补充说明:

没有对象。 我有一个很丰富的自己想要介绍给你,可惜这里空隙太小,写不下。

一般来说,关于一个人的自我介绍信息可以用一个 Object 来表达。包含若干 key-value pairs,例如「姓名:SkyWT」,「爱好:阅读,coding,……」。然而可能由于一些格式兼容问题,我本来想把这个很大的 Object 输出给你的,结果输出出来就变成了 [object Object]。😉

📚 本周在读:《你一生的故事》

特德 · 姜的科幻小说总有一些独特的脑洞和创意。之前读了他的《呼吸》,本周读了这本《你一生的故事》,两本其实都是短篇科幻小说集,每一篇描述的世界,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独特设定。

他的小说很擅长将一些非常抽象但很有趣、很有哲理的观念或设定,用一种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特别喜欢的《呼吸》里的《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量子领域的发现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揭示了「世界上存在真随机」这一事实,但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难直观感受到这一点。小说的设定将这一点抽象出来了:世界上存在一种叫做「棱镜」的设备,其上有两盏灯。当设备被激活这一刻,有一半的概率左边灯亮,一半的概率右边灯亮,这是纯随机的。不同的灯亮,意味着出现了两个平行世界。

更有趣的是,棱镜里保存着一块量子硬盘,两个平行世界的人都能写入、读取数据,但不能覆盖已写入的部分。所以,两个平行世界的人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沟通,当硬盘数据写满之后两个世界就彻底失去通讯。当面临一些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将棱镜看成抛硬币的机器,根据灯亮做出决策,并可以通过设备和平行世界作出另一决策的自己沟通!

我们在生活中,特别是在面临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经常会想:「如果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现在的人生会怎样呢?」然而,小说告诉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正是我们做出的种种选择,造就了今天在这个时空的自己。

下周见~

文章来源:

Author:me@skywt.cn
link:https://skywt.cn/blog/weekl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