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阅读第1天-学习是组块的过程

学习即创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前言

本系列笔记主要是《学习之道》的读书笔记。《学习之道》简介

本系列阅读笔记:

《学习之道》阅读第0天-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习即创造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适当的放松一下自己可能就会收获一些意外的解决方案,同时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创造力就是对自身能力的驾驭和拓展

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背后往往正是创造力在运筹帷幄。

同时,不要指望通过某中思维解决问题。要让大脑捕捉问题,首先要借助于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思考类型的问题,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的方法奖励自己,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同时设置一个奖励。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不是相同的。有人坚持不懈,奋起直追;也有人休息一下,养精蓄锐。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

遇到问题,放松一下,给发散思维一个展示的机会。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专注模式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注意力把大脑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有趣的是,注意力触手会在紧张状态下失去部分连接能力。这就是当你愤怒、紧张或害怕时,总觉得脑袋有点不够用的原因。

专注的练习和重复是创造记忆痕迹的过程。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思维组块都是绝大多数科学、文学和艺术知识的构成基础。

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构成组块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第二步: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第三步: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学习组块 学习组块 figure { flex: 1;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 } figcaption { display: block; text-align: center; }

案例:

快速浏览章节,或去听一场条理清晰的演讲,都能让你获得宏观图景。它会指引你看到自己构建的组块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要最先了解重点概念和要点——它们往往是一位合格老师的关键教学部分或是书籍的章节大纲、流程图、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只要完成这一步,接下来就可以填充细节了。在学习即将收尾时,完整知识版图就算还缺上几块“拼图碎块”,也不会影响你总览宏观图景。

能力错觉与回想的重要性

试着回想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通过冥想回顾自己的记忆,不要搬运书中的观点,学会独立思考和总结,不断的去探索真知。不断把零散的记忆组块打包,形成一块块拼图,逐步完成记忆的组装。直到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寻找问题本身的真谛,而不是仅仅看一眼问题的答案就以为自己会的错觉。

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必须进行适量的练习和重复,否则就无法构建组块来支撑专业技能。

相同时间内,仅靠对材料的练习和回想,学生的习得内容和学习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方法。

穿插学习法

穿插学习,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

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做到“口默念而心得解”的最后一个重点提示。要掌握一门新学科,是要学会挑选使用恰当的解题技巧。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去练习各种题目,运用不同技巧解决这些问题。

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简单回想,试着关上书回忆要点,是促进组块形成的最好办法之一。

我在想是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呢?

文章来源:

Author:i@demochen.com (DemoChen)
link:https://demochen.com/posts/48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