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飞奇遇记
去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车去浦东机场,发现起飞的飞机特别近,在高架上看得非常真切。于是我想,应该有个什么地方可以近距离拍到正在起降的飞机。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都只是一个念头而没有付诸行动。我只是在网上搜了搜相关的资料,才知道这种活动叫“拍飞”,专门拍飞机的摄友自称“飞友”,而且列出了几个在浦东机场“拍飞”的好地点。到了10月1日,天气难得的好,又难得有空,我终于可以去尝试“拍飞”了。
按照网上的介绍,我几经摸索,就找到了最合适的“拍飞”地点,是跑道尽头的一大片荒地。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里已经停了几辆车,估计也是专程来拍飞机的。但是只见车,不见人。
过了会儿,远远的终于见到一个人影,个头不高,戴帽子,端着长焦镜头,看来我猜的没错。他也看见了我,拿长焦镜头对准了我,不知道是在拍片还是在观察。我正纳闷,他忽然转头过去喊:爸爸,后面还有飞机。
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这不是“小个子”,而是个孩子——十来岁的年纪,稚气未脱的外表,捧着一台带长焦镜头的相机,总是望着飞机要飞来的方向。不多久,一百米开外又走过来个人影,原来是他父亲,年纪和我差不多,也戴帽子,也端着一台相机,也是一边走一边看飞机飞来的方向。
于是我和他们搭上了话,孩子话不多,都是他父亲在介绍。原来这孩子业余时间就迷恋飞机,特别喜欢拍飞机,所以当父亲的遇上节假日就陪他过来拍飞机。而且,为了和孩子能玩在一起,他也专门买了台相机来一起玩,寻找共同语言。
慢慢聊得多了点,孩子也放松了些,接着他打开手机,报出下面将要降落的飞机机型、航空公司、降落时间等等,一项项说得头头是道。我又问他,是否拍到过四发(装备四台发动机)的飞机,他也很大方给我看他拍到的波音747,空客380,并告诉我拍摄的时间。
其实,“飞常准”的App我也会查,四发民航机主要是波音747、空客380我也知道,但难得的是孩子自然坦诚的态度,完全是在分享知识,而没有半点作秀的成分。所以我也假装什么也不知道,耐心听他讲完,让他收获几分“分享知识”的快乐。毕竟,大家都是从小孩子成长过来的,大家都清楚,哪怕孩子有一点得意,也需要有这样的机会去得意。
本来我以为,孩子讲完这些,当父亲的多少要夸赞一下自己的孩子懂得这样多。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父亲并没有。继而我们又聊起拍飞的机位,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这对父子熟悉全国不少机场,说起来如数家珍。我却逐渐感觉有些“不适应”,后来才发现这是因为聊天太自然了——我谈到哪个机场,他们便说起那里有没有机位,以及相关的趣事,没有那种“你看我知道吧”的俗气,也没有“一股脑儿给你灌输”的冲动。而且交流平实、完整、生动,很容易让听的人理解,留下印象并引发兴趣,可惜很长时间以来,我几乎已经习惯了“简单说几句就忙不迭掏出手机秀照片”的介绍方式。
我忍不住夸他们,真是有心有趣的人。结果这位父亲的回复也没有任何客套,他反而做了个出乎我意料的举动,就是对儿子说:“今天你遇到了新的飞友,这是缘分,来,我给你们拍个照吧”。
我仔细看去,才发现他们的相机和镜头都很普通,并非常见摄影论坛上人人追捧的“牛头”。但是在那一刻,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相机再好,镜头再牛,未必有这份简单自然的感觉。
然后我们又分开,各自寻找各自的拍摄角度。过了不知多久,我发现这父子俩不见了,再往远看,有辆车正缓缓离开,开车的正是那位父亲。见到我,他远远把车停下喊:“刚才降落的380拍到了吗?”,听我肯定的回答,他挥了挥手:“好,我们先回去了,以后再见”。蓝天下,他们的车慢慢远去,我才发现没有加微信,但是转念一想,不加微信,其实一点也不影响对“以后再见”的期盼。
在之后的很多天里,我总是会回味那天的场景:他们的相机镜头都很普通,衣着也很普通,车也很普通,但就在那短短几十分钟的巧遇里,我强烈感受到久违的味道,健康、自然、让人舒服。孩子面对成年人,没有常见的错位感,没有畏惧也没有炫耀,聊起来才发现,他的经历和认知如同一座宝库,唯有以共同话题当钥匙才能打开。谈起自己真正的爱好时那种娓娓叙来的沉醉,是截然不同于“小大人”做作的滔滔不绝的。
更重要的是,我和这对父子交谈差不多半小时,父亲全程没有掏手机看过,没有忙不迭找机会找机会宣示孩子的成绩或者让孩子“表演”。这个年代一般父母们挥之不去的焦虑,在他的谈吐中全然找不到踪影。自始至终,这位父亲的态度一直很平淡,充其量是做一些提醒和补充,引导聊天持续下去,同时也引导孩子接触更多的话题,更广阔的世界。
这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感慨深刻,大概是对比所致。这些年,我见过不少人总是很“着急”,见面就着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镜头,自己的车,自己的衣着饰品,自己的技艺。为人父母者的“着急”似乎更普遍,“着急”于子女的成长,争分夺秒把“没用”的活动从孩子的生活里挤掉,见缝插针地引导孩子去做“有用”的事情,同时也着急告诉每个外人,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特别,多么棒,着急让孩子来几段“表演”。如果非要说有区别,也无非是有人直白,毫无掩饰,有人做作,欲说还休——无论如何总感觉不自然,外人也只能赞叹或者迎合,总少了几分平等的尊重。
这样对吗?如果不对,我们要怎么办?
我和不少朋友谈起过这个问题。普遍的答案充满了无奈:这种现象不对,但我们没有办法,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时代就是这样”。我一度也认同这个答案,毕竟个人没法摆脱时代和社会习俗生活。但是年龄增长,见得多了,我想得也越来越清楚:这不对,我们也不该“没有办法”。
最近我看完了《成为乔布斯》,有一点印象特别深刻。在乔布斯被驱逐出苹果的那些年,他看到飞速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完全偏离了自己的预言和认知,各家厂商都只忙于方头方脑、模样丑陋的方盒子。他也没有说“我没有办法”,而是认定“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尽管痛苦,却终于开创了高科技行业对设计感的追求,让“个人电脑”真正重视“人”的感受。
或许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乔布斯,但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借鉴乔布斯——不管社会大环境如何,我们不是只有随风飘荡的宿命,总还有自己的一点信念,总还有一点“主观能动性”,当然我更愿意叫它“心理能量”。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心理能量越强,总能更靠近点自己想要的,自己认为对的生活。
比如不少人都在感叹,水文、鸡汤文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浮躁,自己的生活被裹挟。没错,在这个时代,营销号、短视频等等,挖空了心思吸引眼球、争夺时间、制造焦虑,且有“大数据”作为帮凶。但是你想摆脱它也很容易,只要坚定信念不听不看,坚持看自己认为高质量的内容即可。哪怕旁人认为“每天玩两小时抖音很正常,看两小时书就很奇怪”,也仅仅是奇怪而已,根本无足轻重。
如果说“心理能量”对普通生活已经足够重要,那么对父母就更加重要:不但要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生活,还有责任从小示范给孩子,人生不应该是暗无天日的竞技场,不应该是你争我夺的丛林,而应当在无数细节中告诉他,健康的生活应当是怎样,应当充满愉悦和趣味,哪怕获得这一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有不少人说,道理自己都懂,并不是不想这样做,只是因为现实条件限制做不到。比如,虽然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那样的“榜样”故事,但总觉得那些榜样距离遥远,远不是平凡人所能触及和模仿。我就看到有不少人说,看视频觉得高晓松知识特别渊博,那是因为人家出生高级知识分子世家,父母都是教授,咱们普通人只有羡慕的份,至于学识,想都别想。
我反对这样的观点,原因有二。第一,知识的世界是讲究平等的,不看出身,不看财富,所以只要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就具备了对话和交流的权利,就会发现高晓松说的尽管很多,但也有不靠谱的成分。“平等”的另一重含义是,懂得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去羞辱、去谩骂、去“怼”,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第二,无论什么“世家子弟”,都是一代代积累而来,与其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人家那么多的知识和见识,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增加积累。哪怕要四五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起码让自己成为其中的动力,而不要成为其中的阻力,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在身边发现平凡的“榜样”。媒体报道的“榜样”光彩照人但往往遥不可及,份量远不及身边的平凡“榜样”——虽然这时候说“榜样”已经不再合适。如果你以为上班已经让人精疲力尽,却看到身边有人业余写出了一本正经的书;如果你以为学英语已经难上加难,却看到身边有人慢慢掌握了第二门、第三门外语;如果你以为人生就是要从小“吃苦中苦”,追逐各种“高大上”的娱乐,却发现身边其他人的孩子在简单平凡的生活中也过得健康愉悦…… 这种感召力往往远远超过媒体报道的各种“榜样”。
比如这次拍飞的奇遇记,亲眼见到这对父子的默契,亲身与他们交谈过,感受过他们的乐趣,看到那个孩子充满朝气的健康自然的表情,让我坚信更加孩子不应当只培养所谓“高大上”的爱好——我相信这位父亲多半也面对过“拍飞机比不上钢琴、击剑等等运动”的说法,但他很坦然。重要的是有真正健康的爱好,没有功利、有所积累、值得钻研、乐在其中,同样重要的还有父母的支持,用心的引导和陪伴。
再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经济状况并不算优越,但家庭生活非常幸福。她跟我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
与其焦虑“输在起跑线上”,我就相信“人生不应该和跑道比”,所以打定主意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就彻底没有负担了。生活应该快乐,让自己在快乐中变得更健康。
看她的朋友圈,两个孩子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共同的特点是不请求、不追求高贵、不与其他人比较高下,孩子脸上总是洋溢着自然的笑容,母亲也总是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收获高兴。
可以说,我之所以敢于拒斥许多流行的所谓“育儿观点”,敢于在实践中对抗各种焦虑——尤其是某些精心营造出的焦虑,她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原来这样做真的是对的,真的有普通人能这样做,而且真的做到了。
我经常看到有人引用罗曼·罗兰的名句,“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我总觉得“英雄主义”这个词太过宏大,距离普通人太遥远,其实这里的heroism也可以翻译为“道义勇气”或者“心理能量”——要知道,即便你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多几分“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也是非常有益的。
与大家共勉。
文章来源:
Author:Yurii
link:https://www.luanxiang.org/blog/archives/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