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格的答卷
背景
前段时间,我参加公司的晋升考核,没通过。是的,失败了。
回顾
回顾这一年,在研发中,我曾在团队最低谷时,冲锋陷阵,带领大家逆转战局反败为胜,拿出漂亮的成绩单;
在推动中,我负责的项目也能做到做一个成一个
,带领团队拿到很好的成绩,持续给团队信心与成就感;
在态度上,我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疑难杂症,也都会以身作则,躬先表率,理清楚每一个细节;
在工时上,我也依然是遥遥领先的那位,每次深夜时,诺大的办公室,只有听到我敲击键盘的声音。
我以为我的产出、业绩、责任心、态度来说,我不输于任何人,这些成果,都是我信心的来源。而这次晋升也是我短期的目标,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我还一度认为老子第一,啥都能干,别人的工作我都能做,而且会比他们做得好
,不可能不通过这次考核。
然而,还是没通过。理由是问题分析抽象能力不足,拆解、归类、推演等方法论不足
。
怀疑
看到这个结论我笑了,觉得非常荒唐、非常可笑….瞬间脑袋里出现很多疑问:
考核不看业绩的吗?
技术答辩不问技术知识的吗?问得问题都方法论之类的问题,这么务虚吗?
评委对信息安全并不专业,问的问题完全偏离主题,是如何评判的呢?
我去其他大公司,也是很轻松的拿到相应的职级,为何在这里就这么难?
重新面试进来,也比晋升考核简单,不是吗?
这一系列不满、气愤情绪在我脑海中蔓延开来…
我开始怀疑目标、计算得失、衡量收益,渐渐得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越来越低落。
我开始回避话题、怨天忧人、毫无斗志,慢慢地我失去了胜利的信心,越来越消沉。
反省
念头
在群聊中,看到同事分享了一篇老王写的心得:
《领导梯队》这本书把一个人的领导梯队成长分了六、七层,你在下面一层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你在上面一层失败的原因,你只是沿着过去的路径,想在上面一层做得成功的话是不可能的。所以领导梯队的成长很多都是否定过去自己的,是非常痛苦的,每一环都是非常痛苦的。
我不知道自己的级别是不是处于这个梯队的爬升中,但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就非常痛苦。我意识到我不能被这件事拖得太久,不能总是影响我的情绪。哪怕要离开也要以胜利者姿态离开,为此,我偶尔也会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
转折
一次看到朋友老C对人的爱好做了总结分类:
看电影
、听音乐
、旅游
、吃美食
这些都是输入型爱好,只要有钱有时间都可以做到,都是打发时间的工具,过于浅薄,都不值得成为爱好
。
而弹钢琴
、画画
、编程
等是输出型爱好,这类爱好不但要求你参与,而且还需要对外有输出,这会要求你能静下心学习,且有目标规划,有恒心去完成,这些输出型爱好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的。一个人如果长期只有
输入
没有输出
是难以进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在于输出的质量和频率的高低。在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后,已经可以给这个人打分了。
思考
我看了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且逻辑划分很清晰。突然,我意识到自己之前从来没这么归纳总结过,如果让我来总结,那是什么样的分类呢?又是如何做分类呢?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如何构建成的,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对于评委给我的评价「结构性思维不足」该如何理解?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结构性思维」,一个优秀的考核答卷是什么样子的?我跟他们的差距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
正视不足
结构性思维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了很多关于思维方式的资料,很多都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个人理解,公司的KM上也有好几期的视频供大家学习,只是我没有在意。我在学习结构化思维时,经常找些小话题来做练习,以至于我看到的任何事件都想用结构化思维来归纳。
比如刚刚提到的爱好分类的事情,我也有新的理解
看电影
是关注过程型
爱好,而画画
则是关注结果型
爱好。
同样,看书的目标设定为看完这本书
的话,这就是关注过程型
目标,且无法量化,无法衡量。如果改为看完这本书
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那么就提升为关注结果型
目标,且可以去实现量化
与衡量
。同时输出一篇读书笔记
的目标会倒逼自己认真得去执行目标,能有更大的收益。
失败复盘
对于同一件事情,我有了新的看法后,觉得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趁着新学的金字塔思维
知识还热乎的,分析了一下职级晋升
受影响的因素,结合自身情况,找找自己的优势劣势,做一下复盘总结。
分析、解构
我在整理这份结构图时开始并没有清晰的树状结构,也是先列出所有因素,再按照自下而上
的方式归纳总结成结构。
归类、结构
最终形成这样的,肯定不是准确的,也会随着我的认知慢慢迭代。
因素分为两类:
内部,是自己以及所属团队,因素可控。比如业务产出、团队形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 外部,外部评委团队,因素不可控。无法通过自身改变而改变。配色排版改进
对于内部
这个因素,我划分为软能力
、硬能力
。
硬能力
这块就是业绩产出了,哪怕我最近两次业绩考核都很好,但好像在整个述职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述职材料部分分为大纲
、配色
、排版
、阐述方式
。述职材料是评委在没见到述职者本人之前的第一个材料,决定着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
再回头看自己的述职材料时,也确实发现了很多配色上不忍直视,结构上凌乱不堪的地方。请了公司以为经验丰富的其他通道评委前辈协助。果不其然,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描述都是结构混乱的,毫无逻辑,分类不清晰的论据,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材料的尺寸上,从25.4:14.3改成68:38的宽屏版本,尽管都是16:9的比例,但从投屏效果上来看,更为大气。在配色上,通篇采用公司风格的浅蓝、浅黄、橙色
以及白色、黑色
字体配色。字体上,通篇统一微软雅黑
字体。
内容结构改进
事例1
材料的风格上统一后,整体视觉效果会上一个档次。下面就是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举个例子,比如在工作产出这块,先是按照项目划分,再是每个项目里列出了一些成果。
这些成果罗列在一起,并没有根据一定的分类、特性进行归类划分。而且所有的产出都是项目的业绩成果,视角范围也小了一些。
导致这种描述的原因就是缺乏结构性思维,没有做到对产出
的拆分,没有做到解构
与结构
。
参考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把这页描述的内容重新做了结构化的调整,拆分为业务产出
与技术产出
,二者做到相互独立。且视角上,也不止是业务上的成果,放宽到隐性的能力积累。 在业务产出
这块在按照项目来划分;在技术产出
上按照负载支撑、系统质量、能力积累来划分,整体的目录结构更显得结构化。调整之后,整个页面焕然一新了
事例2
同样的,另外一个页面优化前
优化后
这里的排版,还体现了结构化思维的结构
思维。
比如把问题分类合并为多
、少
、快
特点,再统一合并到问题
这一类,这里体现了归纳
法。
然后问题
到方案
再到演进
的阶段划分,以及详细的演进过程,体现演绎
法;
归纳
与演绎
法构成了结构性思维的结构
特性。
事例3
优化前,产出都时平铺的,既不美观,也没逻辑结构。
优化后,突出了行动
,产生了影响
,也体现了个人影响力的扩散形式。
金字塔原理
如果我不是认真看过结构性思维以及《金字塔原理》这些知识,那么可能也不会认识到这么短的内容会又这么多门道。 当然,材料正文还要配合一些汇报材料的技巧,比如SCQA框架结构聚焦范围和问题
,用MECE架构清晰的主题
等等。
态度
软能力
就体现在语言表达
、逻辑思维
、临场发挥
等等,而这些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养成的。
其实,我觉得我还有一个因素我没画上去,就是对待这件事的态度
。开始,我并没有太重视这件事,很多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忽视这述职材料的重要性,直到临近开始前两周才开始准备,结果就是整份材料看上去非常粗制滥造。而一份优质的述职材料,起码经过十次以上的迭代修改,时间上根本不够。这也应该是我失败的原因之一。
自己摸索
我的上级给我的绩效考核是他对我的主动认知,而不是我的汇报。这不需要考察我的语言组织能力,提炼总结水平。
同样,在我的上级眼里,我的优点远大于缺点,从而没有能及时指正出来,这也是导致我这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团队
原因部分,因为自己与上级述职的通道不一样,我的这条路我是第一个走的,而且评委通道里,没有一个我们部门的人。没有前人栽树,在摸索的过程中,势必要经历失败,撞几次南墙。
没有方向
在准备述职材料时,我准备的知识都是技术细节的,比如raft原理
、netlink机制
、cap理论
、sandbox方案
等等。而评委们提问的问题却是推演法则
、分析建模
、问题拆解
、产品规划
这一些,别说猜题了,我练题目范围都没猜中。
评委根本无法区分你是研发还是产品,分不清你们工种的特殊性。部门没有高P在评委中,我连考题范围都不知道。这个墙撞的也很疼。
沙盘
以前,我总是不停的向前跑,从未停下来思考,担心停下来就会落后。现在才知道总结和复盘才是跑得更快的致胜法宝。除了这些,更不能少了沙盘推演
。
推演产品的演变规划,称之为系统规划;推演评委的考评问题,称之为猜题。有了这些推演,才能让自己在应答中做到心中有数,应答如流。
外部因素
对于外部因素,比如收入大头的团队光环远比基础保障型团队的大,比如腾讯的王者荣耀部门是腾讯游戏的现金牛,相同技术技能的人,肯定比其他部门的人优势要大,更被认可。他们的业绩更容易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而运维保障、网络安全等部门的产出,就很难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我也有过做评委的经历,感受过一些规则。评委中有自己部门评委或认识的情况下,也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来,对于认识的评委,意味着有业务上的来往,对自己负责的业务情况更为熟知,会快速消除陌生感,更容易理解述职者的汇报。同时,自己部门的评委在众多评委中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力,当其他评委给评价时,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的。
当有名额限制时,外部们的人80分,本部门的78分,那评委们会受到影响吗?
其他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因素,也会随着阅历的增长,有着新的理解与感悟。
总结
收获
经历这次失败后,我对收获
的认知也有改变,除了金钱、地位、名声等,更是把扩大到了自身能力、韧性、意识等隐性潜质之上,比如:
我曾与前辈探讨过,问他「我能不能往某个方向上发展」,前辈没有直面回答,我能感受到,那些领域已经触及我的天花板了。
我不知道这些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能不能突破我的天花板,但我想试试。
认知
回到这次考核上,对于评委的结论,我不完全否认;正视自己的缺点,复盘挫折,迭代自身状态,提升韧性,提升个人能力,以应对以后更大的挫折。对于晋升的结果,我不完全认可;没有完全公平的规则,规则都是有缺陷的。我改变不了这些,那就改变自己。而且这些因素我控制不了,一切看脸吧。
从意气风发、稳操胜券到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只经历了一次述职答辩;
从万念俱灰、萎靡不振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只完成了一个思维转变;
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跌落谷底,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学习文献
金字塔原理 科学运营的“三步法”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阅读书籍
《输赢》
《管理梯队》
《OKR工作法》
微笑
莿鸟栖草堂 由 CFC4N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基于http://www.cnxct.com上的作品创作。转载请注明转自:不及格的答卷
文章来源:
Author:CFC4N
link:https://www.cnxct.com/review-of-failed-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