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21:我们可以随时将一个灵感转变为现实

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与政治家都不是问题解决者。他们是开创者,他们是创造者。即便在遭逢冲突的时代,例如战争或者经济大萧条,他们都为了打造出自己理想的社会而采取行动。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与小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就是两个形象鲜明的开创者政治家。他们不只试着解选民之苦,甚至还有时间按照他们的愿景,把自己的时代打造成通往未来的基础。

——《最小阻力之路》

🌆 封面图:秋夜

封面图:秋夜

iPhone 12 mini 拍得很糊。看个意境就好。

🎨 我们可以随时将一个灵感转变为现实

本周把之前博客前端各种组件都抽出来,做成了 DayDesign 这个组件库。

其实最早是想要给博客评论区加上 OIDC 登录(计划做微信、GitHub、Google 和 SkyAuth 登录),然而设计评论区 UI 的时候,需要做一个 Tabs 组件,来切换用户信息填写方式(OIDC 登录,或填写名字、邮箱和网址),而这个组件在表单里的地位有些奇怪。于是我突然想到:干脆把所有组件都抽离出来,做一个组件库!

这也是我第一次配 Rollup 这个工具。要配上 React、TypeScript、PostCSS、Tailwind、Sass 等等,前端工具链还是挺折腾的。

于是有了:组件库 DayDesign 设计手记。

我们可以随时将一个灵感转变为现实。这就是我们热爱 coding、热爱前端的原因。

当我灵光一闪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独特的体验:似乎有某种东西在召唤我去创造。我记得最疯狂的一天是我早上七点半到图书馆,coding 了一整天,到晚上十点才回家,期间仿佛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这都是源于「创造」带来的乐趣。

📱 哪款 iPhone 适合你?

很喜欢 Apple 官网每个产品介绍最后的这个部分:「哪款 iPhone 适合你?」

哪款 iPhone 适合你?

每款 iPhone 的介绍,底部都有这个部分。相应地,每款 MacBook 的介绍,底部都有「看看哪款笔记本电脑适合你。」每款 iPad 底部都有「看看哪款 iPad 适合你。」这个部分列出该产品所有主要产品线,进行大致的对比。还有直达的「联系 Specialist 专家协助选购」的链接。

至少它有这样一种意识:客户没有义务了解你的所有产品线。客户只关心哪一款产品满足 TA 的需求。这就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是厂商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客户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客户站在厂商的角度了解你的各种产品。

反观国内厂商,产品线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数字、Mate、Note、Nova、Turbo、Civi、K、R、X,还有后缀,什么 Note 14 Pro+,K70 至尊版,Mate 60 RS 非凡大师……而官网的介绍连一个横向对比的工具都没有做。这种混乱毫无逻辑,简直让人毫无购买欲望。而如果去线下店问导购,多半会被宰一笔。😅

小米手机的产品线

📚 本周在读:《最小阻力之路》

一句话概括:从结构动力学的角度看待行为,我们的行为都沿着某个潜藏思维结构决定的「最小阻力之路」。

一种常见的结构是反抗 - 顺应(React-Respond)取向,即顺应环境(做好学生)或者反抗环境(做坏学生)。本书认为,这种取向的最大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环境决定人的行为。这种取向形成了一个内循环结构,即通过最小阻力之路,顺应取向会走向反抗,反抗取向会走向顺应,无法在内部改变这一取向。

由此衍生的是解决问题取向。这一取向的最小阻力之路是:问题 - 改善问题的行动 - 问题改善 - 行动减少 - 问题再度恶化。这是一个典型的摇摆模式。

本书提出的对应取向是创造取向。本书认为创造不是环境的产物,创造不等同于解决问题,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创造者是为了它们的造物本身而创造。

本书认为结构会带来张力,而结构产生的行为则趋向于舒缓张力。这就是「张力 - 舒缓」系统。而生活中经常遇到张力相互冲突的结构,例如「希望减肥」vs「想吃垃圾食品」。某个结构的张力舒缓意味着另一个结构的张力加强,使得最终的行为不断摇摆。(其实类似的原理可以用化学的平衡移动模型来解释,只不过本书作者另外发明了一套语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书提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在相互冲突的结构之上的、更具主导地位的结构。本书称为「结构性张力」(没 get 到这个命名)。它包含两个要素:

对于想要创建的成就之愿景。 对现状的清楚认识。

诗人罗伯特 ·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一句话最能诠释创作取向的这种精神:「所有成就伟大事物的人,都是为了那些事物本身而放手去做的。」

书评:70 分。本书并没有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论。鸡汤味比较浓。

本书大量采用「小节+小标题」的形式,有的小节之间没有逻辑。据豆瓣短评:「有可能是研究生代笔的。」(不过比上周吐槽的几本「小节+无小标题」的模式要好,至少有个观点概括)建议跳着读,有的章节只要略看一眼节标题即可。

教训:阅读还是要名著优先。豆瓣 8.1 分的作品也如此不尽人意。所谓「随缘式阅读」或许更适合略读。

🤔 Q4A #3:AI 高速进化的今天,什么能力更重要?

在推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在评论区引起了争议。

在 AI 高速进化的今天,编程能力只会越来越不重要。想法/创意,执行力,持续获取流量的能力这些最重要。我们身边已经有非常多的例子,设计师/产品经理通过 AI 的协助,可以完全抛弃工程师独立出产品了,而你还在纠结框架够不够新,够不够主流?

我做了三年职业的全栈进阶课程的老师,以前的课程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学员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资,所以什么新学什么,还教你怎么背八股文,怎么读源码,怎么应对面试官的提问等等。

但这些对独立开发而言毫无价值!这个独立开发的课程他是以赚钱作为【唯一】目的。打工上班拧螺丝那一套在这里完全不实用,越快构建你脑海中的创意,越快开始赚钱才是王道。

—— 大帅老猿

虽然上面的说法存在争议,且只是面对独立开发的情况,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 AI 的高速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优先级是有所改变的。

本周 Question For Answers #3:AI 高速进化的今天,什么能力更重要?

分类讨论:

在大厂中的职业道路。 在初创公司的职业道路。 独立开发的职业道路。

哪些能力更重要?

编程开发能力 学习能力 沟通表达、团队协作 执行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创意 人际关系能力 ……

🤔 你觉得(随着 AI 的发展,)在大厂 / 中小厂 / 初创 / 独立开发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 / 几个能力是什么?

🌟 Bookmarks #1

扮演工作是对人生的浪费。现在这个时代,相比五年前、十年前,好像大家都对「大厂」祛魅了。 高中生募资百万举办中国最大黑客松是什么体验?AdventureX 的纪录片。有我出镜 😁

下周见!

文章来源:

Author:me@skywt.cn
link:https://skywt.cn/blog/weekly-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