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random thoughts on Generative AI
ChatGPT 带来的震动一次又一次出圈,最近也在不断地看到各类基于 GPT 的新产品。科技圈里,Google 刚刚宣布了 Bard 1的消息没两天,Microsoft 便发布了与 ChatGPT 结合的 Bing 和 Edge 2,两大巨头在生成式 AI 领域的大型科技与商业竞争正在白热化。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 AI 的时刻,我也有几个观点想要分享一下。
What’s next for GPT-based products?
目前我认为基于 GPT 的 Generative AI 最适合做的事情也是最强的功能之一就是 summarization——生成摘要。群聊 tldr (https://chat-simplifier.imzbb.cc/) 是个好点子,但是缺少 integration ,使用上的不便使其节省时间的价值大打折扣。
我设想一个 telegram chat tldr 工具,它会持续同步聊天记录的 archive。当我一觉起来看到一个群 999+未读,我可以向它询问最近12小时的聊天摘要;或者工作了一下午,看到300+条未读,我也可以指定要最近300条的摘要。它会先查询消息再格式化后输入给 OpenAI API 得到结果。
与其他短文本的信息服务整合也同理,如 twitter archive(过去一周我在关注什么?心情如何?吃了什么?);twitter timeline(这几天中英文 tl 分别在讨论什么?);rss news headlines(概述一下过去一个月的热点事件)。
应用到笔记软件,可以把一段时间的 daily notes 生成出 weekly/monthly summary,适合雇员写周报,或者PKM实践者做总结。
现在 GPT 虽然可以给个人用,却都是基于通用的数据集,只能短暂而有限地使用个人数据,比如 ChatGPT 所能保存的上下文最多为3000词。下一步突破,我希望是做到人人都可以用个人的大量数据(浏览器历史记录、所有看过的文字)持续输入,训练出专属的 AI,届时我们便能得到“上周我看过一个关于xx的网页或者推文,帮我找找是哪个”这种问题的答案了,或可诞生 GPT-powered personal search engine 这样的产品。
新技术的应用时机
OpenAI 和 ChatGPT 的成功,以及仅仅月余便百花齐放的 GPT-based products 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当一个新技术成就了革命性的产品,技术便会下放,此时才是它被广泛应用的最好时机。
收藏工具 mymind 发布时,距离 ChatGPT 的出现还有一两年时间。mymind 一开始就给自己贴上了 AI 的标签,标榜为新一代的智能收藏工具,做了 AI 分析、摘要、搜索等功能,但整体的市场反响却平平。为何 mymind 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在 ChatGPT 之前,AI 被喊了太多年,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人们早已失去了开始的好奇心,见怪不怪了。而彼时 AI 技术的确没有突破性的价值,加上过于滥用,最终成了廉价的噱头,在国内科技界尤其如此。
直到 ChatGPT 横空出世,带来了十倍、百倍于之前的 AI 产品的提升,这才重使人们燃起对 AI 的兴趣和热情。而 OpenAI 提供的 API 使任何产品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实现接近 ChatGPT 的 AI 功能,大大降低了 AI 技术的应用门槛。此时虽然利好 AI 相关的产品,但 mymind 所宣传的功能不再具有壁垒,未来也没法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我认为 mymimd 在 AI 上投入是创新的、值得肯定的,但从收益上来看是个失败案例。
Google AI updates: Bard and new AI features in Search ↩︎
Reinventing search with a new AI-powered Microsoft Bing and Edge, your copilot for the web - The Official Microsoft Blog ↩︎
文章来源:
Author:Reorx’s Forge
link:https://reorx.com/makers-daily/002-thoughts-on-generative-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