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博客评论系统

告别 Disqus

博客建成也有一段时日了,渐渐也会收到一些读者的评论,在和大家交流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把评论看做我和读者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有一天我收到了 @geekdada 在 搭建 umami … 下的留言:

非常感谢推荐。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把 Disqus 换掉,又臃肿又收集数据。

于是我开始留意起 Disqus 的使用体验。其实我在 2013 年就注册了 Disqus,用在了自己最早的一版个人网站上,对它也算是有些感情,这也是一开始快速实现时选择它的原因。

我打开 Chrome Dev Tools,刷新文章页,果然看见一大堆请求,一共有 94 次,这可太恶心了!且不论它收集了哪些统计数据和用户隐私,光是数量之多就让有代码洁癖的我无法忍受。

再试探性地关掉 ublock,这下更不得了,显示出有半个屏幕之大的广告区域,充斥着猎奇的图片和 clickbait 标题的链接。去设置页看了下,果然只有付费用户才可以关闭广告,但接连被恶心到,我已经彻底决定抛弃 Disqus。

就像之前从 Google analytics 换到 umami 那样,我踏上了寻找新的评论系统的旅程。

评论系统的选择

经过一番调查,我大致将评论系统分为了如下几类,每类都放上我认为最好的几种可选项,为同样带着自己的需求寻找评论系统的读者提供参考。

Full-fledged

全功能的评论系统,从前端的 UI 组件到后端的 API、数据存储都完整实现。其下又分为 SaaS 和 Self-hosted 两类。

SaaS

Disqus 就是属于这一类产品,优点是配置便捷,不用操心;缺点则是可能会收集隐私数据,缺乏可控性,并且价格都比较贵。

Commento: 目前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SaaS 评论系统,界面简洁清爽,能适应大部分博客的主题样式,无广告和追踪。价格为每月 $10。 CommentBox: 我很早收藏过的一个评论系统,和 Commento 一样的 slogan 和价格,就是功能和设计看起来要弱一些。

Self-hosted

与一般的互联网服务不同,评论系统中 Self-hosted 的比例反而比 SaaS 化的大很多,这大概是因为自建博客的市场比较小众,且使用者也多为喜欢造轮子的程序员。Self-hosted 虽然较为麻烦,但优势也非常明显——由开源带来的高可控性、高定制性,并且近年来 PaaS 平台的蓬勃发展大大降低了部署成本,不需要拥有服务器便可一条龙 0 元购搭建起来。因此如果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非常建议尝试自部署一套评论系统。

Remark42: 我最喜欢的一个 self-hosted 评论系统,也是本文接下来所要讲解的对象。 Isso: 使用 Python 开发,数据库为 SQLite。界面复古而简洁,适合 minimalist。Isso 可以配置评论自动通过,或者先审核再通过。 Cusdis: 我很佩服的开发者 Randy 的作品,也是使用 SQLite 作为数据库,就像是 Isso 的 Nodejs 翻版,但界面更加美观。与 Isso 不同的是,Cusdis 要求评论必须通过人工审核才可以显示,提供了 Email 和 Dashboard 两种审核方式。 Commento: SaaS Commento 的开源版,使用 Go 开发,支持各种 social auth 登录,甚至可以配置 SSO。但这个项目已经停止更新一年多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考虑使用社区 fork 维护的 Commento++,作者的更新还挺活跃的。 Twikoo, Artalk, Valine: 三者都是面向国内用户所开发的评论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放在一起介绍。与上述其他项目不同的是,三者的接入方式并非 iframe,而是直接操作网页的 DOM 元素。 Twikoo 主要支持腾讯云 CloudBase,也可以部署到 Vercel。数据库是 MongoDB。更新比较活跃。 Artalk 使用 Go 开发,无部署环境限制,支持常见的 RDBMS。更新近期较为活跃。 Artalk 的作者 qwqcode 去年高考步入大学,开发 Artalk 的时候刚上高一。在三年里独立完成 Artalk 从 PHP 向 Go 的架构转变,TypeScript 也写的贼溜,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强了。 Valine 似乎只支持 LeanCloud 部署,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

Proxied

类似 full-fledged,有自己实现的 UI 和 API,但数据存储依托于一个已有的其他服务。我个人并不偏爱此类应用,一者登录方式被限制在其所依托的服务上,再者数据也不好维护。

utterances: 应该是最早的基于 GitHub 的评论系统,提供了一个用于接入评论的公开服务。 giscus: utterances 的 fork 版,增加了自部署的能力。

IM Plugin

由即时通讯服务提供的插件。这是个顺理成章的思路,对于即时通许服务商来说,可以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 user engagement,何乐而不为呢。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 Facebook,Google 曾经也有,但和 Google Plus 一同被埋葬了。这种评论系统也存在登录方式单一的问题,请谨慎选择。

Comments.app: Telegram 提供的网站评论插件,使用简便,界面美观,支持 dark mode 和 accent color。 Discussion Widget: 同样是 Telegram 的服务,但与 Comments.app 的不同在于,Discussion Widget 原本的设计目的是将 Channel 消息中的评论嵌入到网页中,但我发现这同样是一种评论系统,并且多出了将评论对应到 Channel 消息的功能。我在探索中已经顺便将 Discussion Widget 实现到了博客主题中,你可以在这个页面中预览和尝试: Commenting System: Telegram Widget Meta Comments Plugin: Meta (Facebook) 的评论插件,我的社交圈里基本没人使用 Facebook,因此不予评价。

Static

静态评论,即评论作为静态网站原始数据的一部分,跟随网站的构建流程生成到页面中。不同于其他评论系统可以灵活嵌入到任何页面,静态评论只能用于静态网站中。评论的数据是否应该属于网站本身呢?这是一个非常两极分化的问题。

Welcomments: 静态评论 SaaS 服务,需要用户绑定自己网站的 GitHub 仓库。当有人评论时,Welcomments 会生成一个 commit 包含评论的数据提交到仓库中,触发 GitHub 的自动构建流程,将评论更新到静态网页中。Welcomments 支持在它的网站上进行评论审核,还接入了 Akismet anti-spam 服务,每月 $6,年付减为 $4。 Staticman: 更为强大的 Welcomments,并且是 self-hosted。Staticman 支持更多的代码托管平台,并且可以通过 pull-request 的方式审核评论,这才是基于 Git 的工作流应有的样子。但 Staticman 已经有 2 年没更新了,在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之前,不建议作为第一选择。 手动维护: 任何手动维护评论的方式。有的博主会在网站会留下邮箱、即时通讯号等联系方式,让读者将想要评论的内容发送过去,然后将评论内容手动更新到文章的评论区。这种方式虽然简陋,但也不失为一种最简单的实现手段,毕竟评论的本质就是交流。

我的选择: Remark42

基于如下这些原因,我在众多评论系统中选择了 Remark42。

技术层面

它使用 Go 语言实现,我很难抗拒二进制单文件的诱惑。 它使用基于文件的数据库。我最喜欢的数据库是 SQLite,单文件无任何依赖,Remark42 使用的 boltdb 也是基于文件,对我来说和 SQLite 一样美好。 它有较为现代化的前端技术栈,使用 TypeScript, Preact, Postcss 开发。 它是一个成熟的开源项目,文档全面、开发时间长,基本上我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文档和 Issues 中找到解答。 它的 API 非常完善,比如导入导出都可以用一行 curl 来完成。在其他方面作者也显示出很高的技术品味。

视觉层面

Remark42 界面简洁美观,虽然比 Isso 和 Cusdis 复杂,但依然保持了足够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Remark42 简洁的界面

功能层面

我其实不喜欢 pre-moderation,即评论必须先通过审核才可以显示,这会给我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并且评论者也没法得到即时的效果反馈。但我也不想开放无审核的匿名评论,给自己带来被评论机器人攻击的风险。

我想到的折中方案是,首先提供尽可能多的 social auth 登录方式,比如 Twitter, Google, GitHub,这些 Remark42 都支持;再提供一种基于邮箱的认证方式,这是 Remark42 最大的亮点——Passwordless Authentication。评论者输入邮箱,点击 login,Remark42 会向其发送一个含有 token 的邮件,评论者使用这个 token 完成登入便可以进行评论。

邮箱认证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登录方式,因为社交账号登录总是会存在风险,服务会拿到可以访问用户数据的 access token,你不知道它会做些什么 1。而邮箱不存在用户数据,唯一的担忧是被 spam 骚扰,但有很多匿名邮箱和邮件转发服务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使用邮箱登录进行的评论,在被回复后也会发送邮件提醒评论者,确保了双向沟通的流畅性2。

There should have been a video here but your browser does not seem to support it.

Remark42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没有 Admin 界面,或者 Dashboard,这得益于其清晰的设计理念和完善的功能实现。一般对于评论系统来说,Admin 主要用于查看和审核评论,但 Remark42 不需要审核,而对评论和评论者的操作(隐藏、删除、屏蔽)都集成在评论控件中。加上 API 简单易用,去掉 Admin 不仅没有让人感到不便,反而成为一个值得一提的 feature 了。

最后,Remark42 在设计上就支持 multi-site,只需要部署一个实例,便可以为多个不同域名的站点提供评论服务。

隐私层面

Remark42 的标语是「Privacy-focused lightweight commenting engine」,而它的确在隐私这件事情上做了许多事情。无追踪和广告自不必说,尽可能少的申请 OAuth 权限也只是基操,Remark42 还对用户数据做了这些考虑:

Users can request all information Remark42 knows about them and receive the export in the gz file.

用户可将自己在一个 Remark42 服务中的所有评论数据导出,多希望我高中时使用的百度空间也有这个功能。

Supports complete cleanup of al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user’s activity by user’s “deleteme” request.

用户可以通过 “deleteme” 请求将所有与自己相关的数据全部清除,类似近年来用户呼吁各大网站去支持的 opt-out 3。

小结

Remark42 还有许多功能,比如评论的 RSS 输出、Telegram 通知接入、Webhook 等等,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做展开了。下一篇博客我会对如何在 Fly.io 部署 Remark42、自定义 UI、接入 CDN 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读者也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 Remark42 实例,敬请期待。

虽然一个优秀的服务应尽可能少的申请用户权限(减少 scope),但遇到糟糕的服务申请过多权限,我们一个不留神点了 Allow 的风险依然存在。 ↩︎

经过尝试和搜索,发现 Remark42 的用户提醒是一项单独的功能(Subscribe),与是否用邮箱登录无关。我打算为邮箱登录实现一个「subscribe to notification」的勾选框,实现登录后即可自动订阅邮件提醒,见此 issue 下的评论。 ↩︎

JustDeleteMe 列出了各大网站对删除账户数据的支持情况,并提供直达链接。 ↩︎

文章来源:

Author:Reorx’s Forge
link:https://reorx.com/blog/blog-commenting-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