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包豪斯的前世与今生

跟设计师谈历史,第一个应该聊包豪斯。

因为,大多设计师一直以为,包豪斯是一个人。有图为证:

今天我可以很负责告诉大家,包豪斯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但到底是什么机构,对整个世界设计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段很有故事的历史,让我们以包豪斯曾经的三任老大为轴,跟大家解剖包豪斯的过去与现在,前世与今生。

一、格罗皮乌斯的理想主义

包豪斯第一位老大,也是创始人,叫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此人三个特点,分别是帅,帅与及帅,当你注视他的照片时,感觉此人的眼神可以对抗香港影帝梁朝伟,深邃锐利,饱含智慧,充满大量信息。

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出身很好,因为家庭非常殷实。比方说大家在思考怎么挣钱时他们通常要思考怎么好好花钱。他的祖父是个知名画家,还有一个叔祖父是建筑家,曾经设计过柏林工艺美术博物馆,后来还做了博物馆所属的工艺美术学校校长。

所以格罗皮乌斯与及他的家庭成员都受过很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塑造了格罗皮乌斯一种贵族气质,聪慧过人。

中学毕业后的格罗皮乌斯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时,两年内完成双学位,成绩卓著,就是现在所说的学霸。毕业后他去当了一年的义务兵,离开军队后正式出道设计圈,在彼得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

彼得贝伦斯也是一个厉害的人,他的事务所初期就收了三个员工,其中两个成为了包豪斯的第一与第三任校长,另一个则是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分别是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罗跟勒·柯布西耶,奠定现代设计合共五个人,这里就有三个。并且世界上第一套系统完整的企业形象系统(现代的VI系统)出自他手,客户方是德国电器公司AEG 的视觉VI系统。

以下就是贝伦斯做的 AEG企业VI,跟他的一门三杰。

格罗皮乌斯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三年之后,按照剧情发展,他决定出来自立门户,当时是1910年,按推算刚好比我还小两岁,28岁的他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所以事务所才经营一年居然就接到了让他成名的项目——「法格斯鞋楦工厂」的设计,他在1911年完成了这座现代化工厂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的设计,那个年代的设计师通常设计范围很宽泛,比较难单一界定在一个范畴,格罗皮乌斯除了设计过以上东西,他还设计过墙纸、海报、书籍、画册、标志,工业产品,甚至柴油火车头。

格罗皮乌斯的成名作法格斯鞋楦工厂公有三大创举.

1. 成名作三大创举

第一是柱承力结构。

在此之前,全部建筑都是墙承力的结构,但格罗皮乌斯采用了柱承力结构,如图所示(亲手绘制示意图):

以往的房子仅仅依靠四面竖立在地面的墙来承受房子重力,然后里面添加楼层,所以普遍建得不高,而格罗皮乌斯的方式是先为房子建立一个框架,而且柱子深深的埋进地底,房子的重量就可以透过柱子传递到地下,从而可以承受更大的重力,后来我们知道所谓地基就是如此来的,埋得越深,房子建得越高。

第二个创举就是基于这个框架基础的「玻璃幕墙」。

△ 配图来自互联网

所谓的玻璃幕墙就是在柱承力这个结构上,直接使用玻璃这种材料进行包裹,等于有了一个支架,进行打包装的方式。

这种做法让世界震惊,大家发现了建筑新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极度节省材料与工程时间,目前大部分一线城市看到的建筑基本上都是这种玻璃幕墙结构,其实一百年前已经如此,这种方式其实并非格罗皮乌斯首创,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人采用这种方式做建筑,但是美国人自身认为这种方式是丑陋的,因为暴露结构,格罗皮乌斯通过这一个建筑的勇敢颠覆这种观念。

也就是第三个创举: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认为结构暴露也成为审美的一部分。这是在玻璃幕墙这种建形式延展出来的概念,就是大家会在建筑外面看到里面的结构,这种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如现代很多工业产品或者建筑都是喜欢暴露机械结构,比方乔布斯苹果的第一台电脑mac,机械手表,摄影机等等,都来自格罗皮乌斯的这种美学概念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格罗皮乌斯因此成名了,变作当时设计界炙手可热的一颗新星,而大家不要忘了,他当年比我还小两岁。

1914年,格罗皮乌斯跟阿道夫·迈耶合作,完成了他第二个重要作品,就是德国工业同盟的建筑,这一次的突破是,他采用了两个玻璃圆柱结构,将楼梯包住了,这种结构也是他首创,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这个建筑的历史图片。

其实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质,他一直希望:「人人都能享受设计。」所以为什么他的建筑要采用玻璃幕结构,就是因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而且施工周期较短。这样,才能保证普罗大众都可以居住和使用。

在这个建筑完成的同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格罗皮乌斯被征入伍,就好比台湾或者韩国明星一样,好不容易成名了,居然要去入伍那么悲剧,而且是参与真正的战争,历史上没有记录他的心理变化,但可以猜测当时的格罗皮乌斯心里肯定万般滋味。他主要参加了西线战争,还在最为激烈的索姆前线参战,得到过两次铁十字勋章,可见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

格罗皮乌斯是在1915年成家的,虽然我没想通他怎么能在参战期间结婚,而且隔年还生了个女儿,格罗皮乌斯的太太绝对是一个神的存在,她叫阿尔马·马勒,是当时德国和奥地利最引人注目的美人(如下图所示),本身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她和格罗皮乌斯结婚前其实已经有过一段婚姻,对象是当代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曲家之一古斯塔夫·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最初是阿尔马的家庭老师,比其年长十多岁,于是发生了后世偶像剧惯有的套路,女学生迷上了男老师才华,最后嫁给了他。喜欢现代主义音乐的朋友应该会清楚他,古斯塔夫·马勒出生于波西米亚的卡里什特,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是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从图片看此人颜值也很高,而且跟阿尔马相识的时候已经成名,出入都是上流社会,交际的也是社会各界的名人,当然阿尔玛的父亲可以邀请到他为女儿教学,可见阶层背景也是不简单的,两人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

但是古斯塔夫·马勒有着多数艺术家都有的怪脾气,比方占有欲很强,他跟阿尔玛结婚后,一直希望阿尔玛不要再摆弄音乐,也不要到处参加聚会,而应该在家做一位全职太太。可惜阿尔马既有公主病也有公主命,而且实在太漂亮,是标准的社交之花,并且她也热爱自己的音乐,无法做到古斯塔夫·马勒的要求,所以两人经常发生争吵。

他跟阿尔玛在1902年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随后第二个女儿也出生,有了孩子可以说缓冲了两人的摩擦,可惜好景不长,长女在5岁的时候患病去世了,同一年古斯塔夫也开始患上心脏病,长女的去世让夫妻都备受打击,据说当时古斯塔夫创作的《大地之歌》含有关于幼儿夭折的情节,被阿尔玛认为带来不详,由此成为导火索两人又开始更加激烈的争吵,而正是此际阿尔玛发生了外遇,外遇对象就是奥斯卡·柯克西卡。

不过直到1911年古斯塔夫因为心脏病去世之前两人都保持婚姻关系,阿尔玛也陪伴了古斯塔夫·马勒生命最后的岁月。

丈夫离世之后阿尔玛开始正式跟奥斯卡·柯克西卡同居。

奥斯卡·柯克西卡并不算一位帅哥,而且有着多数艺术家惯有的性情暴躁,但是很有才华,是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诗人兼剧作家。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幻觉印象,如同作家被强迫服用迷幻药一样。剧作《暗杀者,女人们的希望》(1909年)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俄耳甫斯和欧利蒂丝》(1918年)被改编为歌剧。他的文学才华使他能够对自然和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与挖掘中创作绘画。

跟阿尔玛一起的岁月可谓是奥斯卡·柯克西卡人生最快乐的光景,他也在阿尔玛这位奥地利第一美人的刺激下,画出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便是以阿尔玛为题的《风中的新娘》。

这段婚外情之后阿尼玛才嫁给了格罗皮乌斯,她和格罗皮乌斯的婚姻维持了9年,在1924年双方因为感情原因离婚,离婚之后她又再嫁给了德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弗朗茨·魏菲尔。前后四段感情分别搞定了现代音乐界、绘画界、设计界和文学界的四位顶级大师,而且还有诸多上流社会大师级的绯闻男友,非常厉害,可以说前无古人。她的感情故事堪称是一部维也纳的艺术史。

2. 一言不合就建校

格罗皮乌斯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一个对机械充满崇拜的人,他感觉机械能够为人类造福,在参战之后他亲眼目睹了战争机器的残忍和可怕,而且参战过程中他曾经受过伤,精神肉体备受伤害,在住院期间他慢慢改变了这种立场,并且开始萌生了通过设计教育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

他在建立这个院校时,大方向上是反对将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混为一谈的,在此之前艺术是有划分大小的,大艺术通常是指绘画、雕塑一类,而建筑与工艺美术只是小艺术,划分的准则是因为大艺术主要为精神,而小艺术主要为名利与物质。所以虽然很多艺术法则相仿,但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格罗皮乌斯这个阶段的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战争的伤害与其对机械的厌恶,他刚开始主张设计教育回归手工作坊生产的形式,但后来他相信设计具有将生命注入机器产品的能力,又变作主张设计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生产,因为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头上冒出一道光环,他希望通过设计教育改造德国,影响世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做到了。

所以他在建立包豪斯时不希望被大家定义为一个美术学院是存在合理性的,它必须有一套独立体系与教育方式,他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工业生产的目的安排,比如开设实际操作技术、造型与结构等等课程,同时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也作为一个必修课程而存在,为了达到这种破天荒与横空出世的效果,凭借格罗皮乌斯谜一样的眼神与个人魅力等因素,包豪斯聚集了一堆牛人,没错,是一堆。

当时德国的文化中心是魏玛,而在1902年,比利时籍的一位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就曾在在魏玛设立了一所具有实验性的工艺学校,历史上的记录是这样说的:「威尔德被召到魏玛,举办了一个「私人工艺美术讲习班」,这个讲习班通过进行设计和制作模型样本等手段,向工匠和工业家们提供艺术灵感。」然后因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闭。

1915时他曾经三次提名让格罗皮乌斯做这个学校的继承人,就好比谭咏麟当年宣称李克勤将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一样,但当时保守的魏玛政府表示不接受,因为当时那所学校已经改了做兵营。格罗皮乌斯没有放弃,熬夜多次做了一个提案,提出建立艺术家、工业企业家,技术人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样可以给德国工业带来益处,例如学生的作业同时可以作为企业的项目与产品等。战后的魏玛政府为了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欧洲强国,譬如从工业与贸易作为切入口,跟格罗皮乌斯的提案不谋而合,而且格罗皮乌斯在这个期间不断在魏玛政府进行游说,终于获得魏玛政府的基本赞同,大笔一挥加盖公章,批准了格罗皮乌斯在这个旧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可见有一些运气的前提上事在人为。1919年4月,包豪斯正式开张,广纳门徒。

Bauhaus 是包豪斯的德国原文,bau 与 haus 都是德文里建筑的意思,后来格罗皮乌斯自己解释,这里的建筑都是指新设计体系的意思。

包豪斯最初的校舍就是上图模样,由凡德·威尔德的工艺学校改造而成。

下面会继续跟大家讲述包豪斯初期的各位牛人教师的有趣故事,其中包括约翰伊顿、杜斯伯格跟康定斯基等人。

二、包豪斯一众大神的各种教学趣事

1. 早期的困窘学院

格罗皮乌斯作为老大期间,包豪斯校址一直在魏玛镇,所以这段龙城岁月也被称魏玛时期。这个时期的包豪斯其实比较混乱,不论教学风格、模式、方法论跟人员都比较变幻,符合大部分立业时期的局势特点,但格罗皮乌斯这个期间带领的牛人还是做了很多奠基性的事情。

这里必须补充说明一下,当时包豪斯的混乱除了因为战后资源的匮乏,更重要是一些政治立场因素,作为一篇并非严肃的史论,我将会隐去这一部分少谈,而是在设计学术这个角度尽量完整还原包豪斯对设计的影响这一模块的内容。

前面提及,作为一个政府出资的公立学校,包豪斯刚开始并没有足够的经费,教学设备也不齐全,用中国的成语形容叫一贫如洗,甚至连学生校舍都没有,只能住课室,食品也不够,一天只能勉强供应学生一顿饭。所以皮乌斯那时候还要兼任公关主任,去城里游说富人捐款,但其实创业期间越艰苦往往显得越浪漫,因为奋斗的前提一定是艰苦,所以皮乌斯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做得很开心,并且很快组建了一个教学团队。

这个团队合共9人,其中有8位都是画家,这些人被称为基础课教师,也叫形式导师。当时的包豪斯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老格原则上是一个空降的老大,原本威尔德的工艺学校还留下一批教员与学生,按老格的理想主义,他希望包豪斯的核心教员应该是一批从事设计与工艺操作的专业人员,但是这一种倾向遭到原本的人员强烈反对。因为这部分学生当中,多数人的目的是要成为一名画家,所以他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设置了形式导师,训练大家艺术基础与视觉敏感性,再设立工作室导师,让大家学习手工艺技巧、制作技术与材料特征。

他个人感觉设计教育应该是重视技术性基础与艺术性创造的综合体,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这基本成为了包豪斯早期教学的一个大原则,但这直接的矛盾很难调和,例如形式导师通常对材料技术不熟悉,工作室导师对艺术法则不重视,两者之间又相互轻视,而且据闻彼此的工资待遇不同,形式导师都是名家,工资更高,让矛盾更加难以调和。

当时包豪斯的学生也是龙蛇混集,因为学生是通过魏玛商会正式学徒的身份招收,有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而且来学习纺织的女生尤其多,造成学院阴盛阳衰,以致老格不得不要求限制女生的名额。

虽说限制名额,但包豪斯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小型学院,学生最多时就是150人左右,教员十多人,基本是学生跟教师的比例是十比一。

2. 三大构成的来源

现在的设计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体系,叫三大构成,而这个体系就是由包豪斯奠定,雏形由包豪斯当时一位厉害的教师完成。

这名教师叫约翰伊顿,一名瑞士画家,从照片就可以判断,伊顿不是一个走寻常路的人,他本身有浓烈的宗教信仰,属于中东地区的拜火教,这个教的教义是认为世间邪恶占上风,为了向善跟获得真理,需要按宗教发展出来的一套身体与精神的方式进行修炼,所以他为了保持纯真与虔诚,长期留光头, 长袍加身,而且从头到脚都是黑色,上课很有仪式感,喜欢点一把火,而且大量吃用蒜头,根据阿尔玛后来的回忆,早期的包豪斯因为伊顿的存在,其中一个特色就是课堂上充斥的大蒜味。

伊顿是第一个创造现代基础课的人,他的课程当中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其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和肌理的深入了解,二维三维或者是平面与立体形式的探讨与了解;其二是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规律,特别是韵律结构和结构规律两方面,逐步让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敏感性。

他是世界上最早将孟塞尔1912年创立的色立体引入设计教学的教师,他坚持认为色彩是理性的,其实也由此可以推导设计具备很大程度的科学性,他强调学生必须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才可以谈色彩的自由表现,综合点线面与形体关系,他的课程就是后世被一直沿用于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

包豪斯早期的诸多教员并非全职,原因是经费,学员数量等因素,所以初期只有三名全职教员,伊顿是其中一个,他的基础课基本包揽了大部分的课程时间,其余两个分别是杰哈特·马科斯与费宁格。马科斯擅长陶瓷制作,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所以他加盟包豪斯之后,为学院与陶瓷工厂建立了一些密切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工厂亲自动手制作陶瓷,因而包豪斯初期学生作品有大量的陶瓷创作。费宁格则是一名版画家,教授绘画方面的理论与创作。

2. 教学方式的革命

包豪斯成立之初除了经费与教学条件的限制之外,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没有教学体系可以借鉴,因为在此之前,艺术学院的教学方式使用的是单柱结构,如图所示:

这种体系方式被格罗皮乌斯形容:「一条线无法支撑一个上层结构」。

所以包豪斯经过探索,创立了自己的体系,使用了三条柱的模式,如图所示:

这个体系的强调是「设计教学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并非以艺术为依据」。

这个体系最大的贡献者其实也是伊顿,但伊顿特殊的宗教信仰让格罗皮乌斯头疼,除了伊顿自己奉行外,还影响了大部分学生行为,例如很多学生都跟他一样剃了光头,包括女生,而且上课期间,伊顿喜欢在课室悬挂一面绘制了太阳图案的旗子,因为拜火教崇拜太阳,除了悬挂旗子,伊顿还要弄一个祭坛,点上蜡烛,但教授的却是讲究科学的现代设计,让课堂的氛围非常奇怪,但伊顿的课程教授得非常好,也很受学生喜爱。他曾经有一段话非常有趣,德文转英文再转中文后,大致的意思是:「有两座大山,左边的一座住了一些动物,这些动物不知道它们该知道的事情,也不知道它们不该知道的事情,右边的一座山住了一些神仙,这些神仙不知道他们不该知道的事情,知道他们该知道的事情,而山的中间住了一些人,人不知道他们该知道的事情,但知道他们不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人充满了烦恼。」

虽然伊顿的教学非常优秀,但格罗皮乌斯因为无法改变他的教学习惯,终于在1924日忍痛解雇了他,他离开包豪斯后回到瑞士进行教学,随后出了大量设计教学方面的书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色彩艺术》,是世界上将色彩知识做成教材的第一人。

伊顿的形象在当时非常特别,除了只穿自己做的道士大袍外,喜欢一身黑色,黑衬衫黑袍子黑袜子黑裤子还黑眼镜黑拐杖。后来包豪斯来了另一个大咖杜斯伯格,此人喜欢一身白色装扮,白衬衫白袍子白裤子白眼镜再拿一个白拐杖。某天两人在学院路上相遇,看见对方之后大家都不说话,对视了五分钟,然后离开,那天杜斯伯格日志记录:今天遇见一个全身黑色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全身黑色,那么他的内心也是黑色。

3. 杜斯伯格

杜斯伯格是荷兰「风格派」的奠基人,《风格》杂志的创刊人,他跟包豪斯的第一次接触,属于参观,过程中他对包豪斯产生了非常浓烈的兴趣,荷兰因为国家狭小,难有大规模的设计社会试验,而德国人却将这种试验以独立学院的方式开展。

来访时候,杜斯伯格已经是欧洲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他在参观期间进行的讲学赞扬了格罗皮乌斯建立新型设计学院的行动,但同时也对包豪斯的发展方向提出尖锐批评,这个时期的杜斯伯格也面临人生一个重大转折,就是当时荷兰风格派的成员大多离他而去,他希望寻求新的立足点,所以本身希望在包豪斯进行教学,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理论主张,所以他对包豪斯的批评是希望找出问题,促进水平的提升,愿望是十分积极的。

由于杜斯伯格本人的风格比较刚猛,格罗皮乌斯在是否让其参与教学的问题上也思考了很久,但最后感觉包豪斯应该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火花,让杜斯伯格加入包豪斯,最后发现果然发生了很多问题,最后杜斯伯格离开了包豪斯,而且在附近另起炉灶,建立了自己的设计教学课堂,吸引包豪斯的学生参与听课。

杜斯伯格建立的「风格派」又叫新造型主义画派,宗旨是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而且早期杜斯伯格强调直线的运用,随后又主张使用斜线来营造画面动感,以后只要看到类似的用色用线条,就知道这是源自荷兰的风格派。

4. 莫霍里纳吉与马协布鲁尔

包豪斯当时的教员基本都来自艺术界,有已经成名的跟后来成大名的,画家居多,其中有一个人物比较特殊,对包豪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是来自匈牙利的莫霍里纳吉,相比杜斯伯格与伊顿另类前卫的装扮,纳吉显得非常朴素,一直以一套工人衣服为主,因为他在包豪斯主要担任手工艺方面的课程,他受到俄国的构成主义强烈影响。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纳吉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因为他非常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他曾经有过两个课题非常有意思,第一个是让学生们使用一张纸制作一个可以在空中停留最久的东西,在楼顶进行测试。当时学生通宵制作,有做飞机的,有做各式各样造型的,但停留的时间都不理想,最后一个叫马谢布鲁尔的学生拿了一张白纸,丢了出去,在空中飘了很久很久都没有下来,完胜,A。把一些通宵的学生气得半死,向纳吉投诉马谢布鲁尔并没有做任何的操作与设计,纳吉说我只需要找个东西能飘得最久,并没有限制它的任何形式,所以纳吉这样做的意义是让学生懂得回顾设计的功能目的,强调功能的导向。

第二个课题是要求使用纸张制作一个椅子,可以承担一个人的重量,同样的大家通宵达旦的制作,做出了各种各样形状的椅子,但是承重效果都不理想,此时,马谢布鲁尔又出场,拿出一个麻袋,里面装满了废报纸,往地上一扔坐了上去,舒服,A。

所以马谢布鲁尔后来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受自行车把手的启发,设计出了全球第一张钢管家具,开创了钢管家具的设计,并引起了全球的钢管家具风潮。

这张椅子被马谢布鲁尔以他喜欢的老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来命名,康定斯基是包豪斯的另一名大咖。

5.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属于包豪斯教员群体里非常知名的一位,他是俄罗斯人,1966年生于莫斯科,也是学霸,以绘画成名,绘画的售价到达1500万美元,曾经做过法律教授在大学授课,30岁后才辞去职务,全职学画,成为职业画家。

康定斯基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先驱,是现代抽象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1922年已经步入老年的他进入包豪斯任教,对于色彩与形体的理解跟伊顿很接近,但伊顿注重总体规律的教学,而康定斯基注重色彩在具体项目中的运用,刚好形成互补。

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期间还出版了自己的基础课教程,如《点、线与面》,最后被编入包豪斯丛书。

三、包豪斯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及辉煌与没落

1. 包豪斯的绽放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学生作品公开展览,促成了这所设计学院与社会建立了许多联系,展览的名称叫《艺术与技术,一个新的统一》。其实在此之前,包豪斯也曾经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展览,但是效果均不理想,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伊顿的宗教与形式的倾向,但展览无疑是推动包豪斯发展的一项有益行动,所以格罗皮乌斯仍然积极寻求大型展览的机会,莫霍里纳吉的加入,让包豪斯单纯的形式教学变得更加偏重理性与技术,对本次展览产生了积极作用。

这次展览为期一个半月,展览的地点就是在包豪斯学院的各个教室与走廊,同时在市立博物馆也展出部分作品,展览的内容除了师生的产品设计、建筑模型,还有大量的学生习作。马谢布鲁尔也是在这次展览中第一次展出自己的设计家具,这次展览获得很大成功,首先它吸引了不少人进行参观,而且学院可以在展览中售卖自己的部分作品,比如陶瓷,染织品等等,同时也让魏玛政府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属于包豪斯正面形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览中有一些非常具备现实意义的作品,例如可以批量化生产的拼装房子。

因为展览前格罗皮乌斯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例如展览开幕前的6个月,他就与新闻媒介、出版界、评论界进行了广泛与频繁的接触,同时还在报纸杂志上进行展览广告的刊登,所以当活动开始后,从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数达到15000多人,把魏玛的大小旅馆都住满,而且有不少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来出席,格罗皮乌斯在活动期间进行了《论综合艺术》演讲,介绍了包豪斯的试验与取得的成绩。

这次活动不但使世界知道了包豪斯,而且让世界树立了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会议期间还同时吸引了大批企业厂商进行订货设计,一共签订了50多份合作合同,包豪斯由此进入了一个小型收获的时期。

2. 包豪斯三大戒律

除了奠定了设计教学系统,包豪斯最为知名的就是三大戒律,称为戒律可见这三个法则的重要性,如同佛门中人不能杀生不能好色不能吃肉一般,这三条戒律分别是:

形式追随功能 忠实于原材料 少即是多

形式追随功能的意思是,形式应该是内容本身,我们看过太多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作品,所以感觉矫情。例如国内大部分山寨产品,在山寨大品牌之余为了以示区分,常常会加一点多余的修饰之类,而真正好的设计应该让每一个修饰与编排都紧扣功能,要以功能为发挥的基础。

关于忠实原材料,是因为包豪斯提倡让每一种材料都保持本色,不要企图让水泥伪造成木头,例如现在很多景区或者公园的护栏就是使用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别扭。

少即是多这句话非常知名,这是米斯凡德罗提出的概念,作为包豪斯的第三任老大,同样是格罗皮乌斯的同门,这人跟格罗皮乌斯的遭际完全不同,不善言辞,出身寒门,父亲刻墓碑为生,而他本身的施工经验极其丰富。当年彼德贝伦斯面试他说,不管说什么他只偶尔回应 yes 或者 no,让贝伦斯非常不喜欢,但是当贝伦斯问起对建筑的看法时,他才开始像接上了电源一样说个不停,显示出非常丰富的经验。例如问起两个柱子的连接方式,一般人只有三种方式,他可以提供50多种,这样才被贝伦斯接受,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他离开贝伦斯的工作室后一直发展不顺利,不像格罗皮乌斯一出道就成名,他大器晚成,自己创业了十多年才承接到让自己成名的项目,最后做了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

少即是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最本质的意思是要求去除一切多余的修饰,「将装饰、象征主义和姿态抹掉,留下的便是纯粹的骨架:质地、颜色、重量、比例和轮廓。」后来我看过一位教授对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用最少的成本与周期做最多的事情,也是包豪斯提倡为大众设计这种观念的体现。

简洁、留白,基本就是这句话的延伸,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的代名词。这句话也时常让我联想到《神雕侠侣》里独孤九剑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包豪斯的没落

包豪斯一共经历过三个时期,分别是1919-1925年魏玛时期,1925-1932年德昭时期,1931-1933年的柏林时期,期间一共三位校长,分别是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与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的没落发生在汉斯迈耶的泛政治化时期,汉斯迈耶在1928年-1930年期间担任包豪斯校长,他本身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德国共产党员。

由于汉斯迈耶在政治上的激进,他被格罗皮乌斯推荐为校长时就遭到大部分学员与教师的反对,所以他上任后,很多教员选择了离开,而汉斯迈耶跟格罗皮乌斯最大的区别是为了达成自身的试验效果,基本不在乎学校的存亡。在他的领导下,包豪斯学院变得政治气氛浓厚,每年的新年晚会学生都会大唱俄国革命歌曲,高峰是150个学生当中有100个共产党员。学生对设计的关注反而日渐冷漠。

这是包豪斯已经搬迁到德昭,学院里日渐浓厚的政治氛围让德昭的市长都感觉不对劲,而且遭到市民的攻击,说市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支持布尔什维克运动。这已经关乎学院存亡的问题,所以市长与学校同时向汉斯迈耶施压,迫使他辞职。在汉斯迈耶辞职之后,学院里的共产党员也遭到清洗,最后汉斯迈耶去了苏联继续从事设计工作,部分学生也跟随了一起。

第三任校长是米斯凡德罗,其实在汉斯迈耶之前格罗皮乌斯是推荐他担任校长的,但当时被他拒绝了,米斯凡德罗大器晚成,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曾经有人比喻米斯的少则多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

但米斯凡德罗的包豪斯时期非常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详细论述,但可以提出的两点是米斯凡德罗时期的包豪斯重视建筑设计,而且强调形式的重要。米斯曾经跟学生比喻,假设遇到两个女孩,同样聪明同样富有与健康,但一个丑陋一个美丽,会选择哪一个为妻子来强调良好功能与优秀外形同等重要的立场。

1931年,希特勒的纳粹党开始执政,而此时包豪斯面对的批评与指责越来越频繁,其中主要的指责原因是这所学院宣传国际主义,他们搞的设计跟苏联、荷兰、法国人搞的几乎一模一样,而按纳粹的逻辑,国际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反德国,反日耳曼的,所以希特勒决定必须关闭包豪斯,米斯凡德罗苦苦哀求不断与政府联系,但是决定已经下达,1932年政府通知包豪斯关闭,9月30日,纳粹党人冲入包豪斯进行打砸,最后甚至想将校舍炸平,但因为这所校舍太为著名,才没有遭到厄运。

4. 包豪斯的意义

包豪斯从1919年至1933年,表面上只存在了14年,但对设计与其对世界的影响持续至今,后世为其总结了三大意义。

其一:奠定了三大教学体系,为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本。其二: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的动机与目的应该都是为大众服务。其三:明确了设计的定义,强调设计的科学性,将其与艺术区分,将设计的目的转移到「解决问题」上。

包豪斯被纳粹强行关闭后,大批的师生为了逃避迫害,都逃亡到美国,将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后来的国际主义,格罗皮乌斯在哈佛成立了哈佛设计学院,培养了贝律铭等大师,米斯凡德罗建立了芝加哥设计学院,而德国剩余的包豪斯学员在1953年至1969年在德国也建立了乌尔姆学院,延续了包豪斯的精神,但影响已经大不如前。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远麦刘斌」

图片素材来源:dezeen

「丰富知识,来看这些设计发展史」

《用一篇文章,带你回顾桌面GUI 的设计发展史》 《不懂服务设计?看看它的演变历史你就知道了!》 《1990-2018,可能是最全的 Photoshop 简史科普》 《从历代iPhone 官网设计,纪念 iPhone 诞生十周年》

优设大课堂

文章来源:

Author:3年2班程远
link:https://www.uisdc.com/learn-about-bauha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