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字,162页,《笨方法文化手册 3.0》发布

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

6万+字,162页,2年+积累,已有10000+人领取阅读。

以下为《笨方法文化手册 3.0》序

为了理解这个世界,你必须亲自动手构建它。

我所做的,不过是做一个圈,且不论这个圈圆不圆,先让它滚起来。

时间回到 2017 年 10 月某日清晨五点半,窗外石花山蒙蒙可见,我独自一人在大厅参照《笨方法学 Python》一个键一个键敲代码,彼时的我对编程一无所知,但当严格按指示将代码敲进屏幕,按下回车得出 Hello World 之后,竟莫名而生一种学习自信。

忽然醒觉,既然编程技能可以用「笨方法」习得,那么写作技能也应该可以,于是逐渐将自己所理解「笨方法」迁移到写作、阅读、学习等领域,输出了一门课程《笨方法学写作》,初心是想为所有想练习写作的人提供一套简单有效的习题集。

课程发布之后,遇到大量同行者,他们纷纷问起,什么是笨方法?

搜索一通,发现还没有人完整定义过「笨方法」,大多数人只将「笨方法」模糊定义为一种苦干精神。

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出自己的初步解释——

面对贪快之人,便说笨方法是踏实的脚步; 面对懒惰之人,便说笨方法是磨练的驱动; 面对蒙昧之人,便说笨方法是科学的探索; 面对畏惧之人,便说笨方法是行动的勇敢……

然而我终究觉得,要给出一个暂时满意的答案。

笨方法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多年实践笨方法之后,我已经将它融入日常,以体悟替换概念,每一年,我对笨方法的改变与理解都在升级,我只需要将它描述出来。

我将这个问题悬挂在书房,时时提问自己。

就这样提问越多越频繁,也便积累了些答案,直到答案丰富到可以输出成为一本手册。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我开始寻找更多鲜活证据,2019 年开始,我开始主题阅读马奇,了解马奇所描述的堂吉诃德的「愚蠢」真意,之后主题阅读曾国藩,发现曾国藩的对勤笃的践行,尤为契合笨方法精神。

同年,为更好地学会写作,执行「十年读通鉴」计划,但在开始执行一两个月只读了两三次,自己懒惰太多,长此以往,十年必然读不完《通鉴》,便在 2020 年制定个人年度关键词:勤笃。将「勤笃」二字打印挂在书房,少打游戏,少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早起读书,这样一做,居然持续下来。

同时,我也留意到「勤笃」更多强调的是某种努力的状态,而不是强调输出某种成果。而笨方法更需要的是行动与内驱,审度之后,将「笨方法四要」升级为「磨练、好奇、科学、模仿」,并打算在 2021 年起,逐年将这四个词设定年度关键词,计划在未来 4 年间不断打磨升级笨方法的理论体系。

开始,笨方法四要只是脑中的 8 个字,后来为这 8 个字的找到注脚越来越多,便模仿《奈飞文化手册》制作一份近百页的幻灯,在「四要」基础上扩展为「四义、四要、四步、四问」。

再接着,幻灯持续更新到幻灯容纳不下,便开始将自己四处收集的卡片汇总,便有这本手册的雏形,现在我已经在这本手册投入 3000+ 小时。

随着自己在个人项目的探索益深,自觉有必要成立一个小组织来承载笨方法的文化,便成立笨方法实验室(HardWay Lab),将原来属于个人的大问题修订为组织级别的愿景与使命。

德鲁克说:「在脑力劳动者取得一项成果时,只有组织才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持续性。也只有组织才能使脑力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我将笨方法实验室的愿景与使命定义为: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

2020 年 10 月,念起。

2021 年 6 月发布阶段性的满意成果《笨方法文化手册 2.0》,264 天的复盘思索,并非刻意营造,只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1 年 6 月,创建「笨方法实验室来信」,每周两篇更新,升级我对笨方法的理解与实践。

2022 年 3 月,整理发布《笨方法文化手册 3.0》。

我相信,这本手册会是目前阐述笨方法文化的最个人化手册。

我相信,不管你是刚刚知道笨方法,还是践行笨方法已久,都可以从这本手册中更新对笨方法的认知。

当然,如果你认同我对笨方法的理解,也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加入践行笨方法的行列。

毕竟,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

获取方法:

添加微信,回复「文化手册」

https://www.yuque.com/hardwaylab/hbcnfeat/spvcgu

文章来源:

Author:笨方法学写作
link:http://www.cnfeat.com/blog/2022/03/10/hand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