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今天要介绍的托马斯并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他的作品。作为成熟的设计师,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在某一刻成为灵感,更何况托马斯作为一名艺术家,本身输出的还是平面类型的作品,我们更容易从中学到东西。

好啦,话不多说,我们先来随意感受一下托马斯作品中的独特气质。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相信大家看完这组作品以后,一定和我一样能够切实感受到托马斯的艺术作品中,存在着许多转化为平面设计灵感的可能性。

今天就让我们「庸俗」一把,不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不去做阅读理解强行揣摩他的理念。我们只做一件事,总结出托马斯的作品的大致类型与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的学习到一些创作上的方式。如果没法直接应用到设计里,那就看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看完托马斯的作品总会有一些莫名的熟悉感。我想,其中原因不外于在他的作品中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文字」。因而当我们看到某些作品时,甚至都会感觉那并非是什么艺术作品,更像是海报之类的。

这事儿说奇怪也确实奇怪,毕竟在寻常的认知下,艺术家要么就是纯粹地涂涂画画,要么就是捣鼓一些装置艺术等等,玩文字的确实不多见。并且据我观察,托马斯最爱的就是无衬线字体了。(巧了么这不是,俺也一样!)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不仅如此,托马斯本身也是一把手绘字体的好手,小到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大到户外墙体的标语都不在话下。这样娴熟的技能,显然是当下许多设计师都不一定具备的。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扯远啦,观察这些通过切割、错位、拼接而制成的作品,首先最大的感受无非就是我们常说的「哇,好有形式感」,往往在这之后,我们又会提出疑问「这种形式感适合放在设计里吗?」。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但是如果再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其实托马斯中所有的切割和拼接看似随意,却仍然具备我们经常强调的的「识别性」。比如说上面的两个作品,通过较短时间就能认读出「冒险大好き 好奇心旺盛!」以及「How did we get here?」这两句话。

这样的处理,本身就与我们在制作海报时的情景很相似。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标题就是「How did we get here?」这句话,而单独放大常规的字库字体又显得少了一些「设计感」,那么这时候通过切割和错位,一下子就让版面变得有趣起来了,最关键的是,这并不影响你去阅读。从「因为不同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到「花一定时间去认读」,这本身就达到了海报的目的了。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在这个基础上,随意编排一些具体的信息,是不是一张海报就像模像样地完成了呢?当然,这里我只是作为一个可行性的演示,大家千万别钻牛角尖,如果对别人的作品原封不动加点小字就当自己的作品,那无疑就是抄袭了。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除了文字以外,托马斯的作品中还包含了许多在图形方面的创作。嗯,图形加上文字,更加有版式设计内味了!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托马斯在图形上的创作方向并不在于复杂性或多变性,更多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及重复效果,另外还有比较常见的就是杨柳树枝叶的图案,这些密集、重复的图案很容易形成一种肌理感受。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说到简单图案的重复,由单元像素点通过重复就能构成的「二维码」可以说是代表中的代表了。而正是二维码这一当代设计师们做图时最烦恼的元素,竟然也成了托马斯最爱用的图形元素之一。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二维码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不把它当做一个构建画面时多余的累赘,尝试把它融入画面成为风格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托马斯将二维码变成了一种肌理感的呈现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再不济,把它当成一个块状元素处理也是未尝不可的。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说回肌理化,通过对基础几何图形的拼凑和重复化,再配合文字编排,就能形成独特的肌理感受,可以说是一种相对简单又容易出效果的创意思路了。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色彩构成可以说也是托马斯作品里的「定番」之一了,甚至可以在他的个人网站上直接通过购买获得。

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样的造型与配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当下的平面设计中并不鲜见。的确,在纯粹的以色块构成作为图形视觉的平面作品我们早就看过太多了,但是托马斯的色彩构成类作品并不是纯粹的色块拼接。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可以看到,托马斯在纯色块的基础之上还会加入一些变化,来让整体显得不那么平庸,其中包含了渐变色的加入、具有笔刷感觉的色块涂抹、还有之前有讲到的纹理型的图案……虽然并没有加入什么惊为天人的创意,但就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加法,就让原本色块构成的形式变得耳目一新,实在是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想想平日里我们见到的色块构成类的作品,大多相差无几,这里并不是说这类作品有任何问题,只是当一种表现形式开始变得泛滥甚至模板化的时候,这样的设计就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的「设计」了。

有趣的是,往往在滥用后开始厌恶这种风格的人却是最开始喜欢这种风格最要紧的那群人。其实吧,错的不是哪种形式或风格,做设计要避免僵化死板,这时候如果能像托马斯这里一样,只是经过一个小小的组合或改变,也许就能让这样的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了。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前面我们说到,托马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肌理控,这一点虽然是我个人的猜测,但是看了下面这组作品相信大家也会更加认同这样的观点。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这些作品除了呈现出一种很强的肌理感受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在现成的报纸上被二次创作而成的。

报纸本身密密麻麻、满满当当的图文排布已经充满了一种肌理的感受,这时候在其上加入一些图形、图案或是文字,两种层面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会让整体的肌理感受更上一层楼。坦率地讲,这可真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创作方式!本身报纸也是颇有市井味道的物件,经过托马斯的简单处理就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感觉,真是相当奇妙。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除了报纸,快递用的文件袋也是托马斯的心头爱,随意加入一些文字就能让原本平凡的事物变得立马「有感觉了」。有的时候,越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就容易被忽视,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一番,往往就会有新的发现。

比如快递袋,或者快递盒,本身就具备了一些独特的质感,再配上贴纸、线框、图表化的文字编排和一些既定风格的字体,就已经浑然天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印象了。并且这样的印象已经牢牢刻印在了当代人的潜意识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巧妙运用这些元素,无疑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作品。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 以快递、票据、黄历等等原型来创作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设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组合,最终通过自己的理解才产生了所谓的原创。这些创意的原材料就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了。

「所见所闻」一方面来自于对于现成优秀作品的学习,比如说像托马斯一样的艺术作品;或者直接去看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是可以的。另外还有一处瑰宝就属于「生活」了,上面的各种以快递盒、票据、黄历等为原型的创作是对于生活最直接的学习转化,而实际上我们能从中获取的是远远不止这些的。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能看出来托马斯作品中的一些明显的特点了。第一,作品中的各类元素与服务于客户的平面设计作品有着很高的相似性,这也是我们方便获取灵感的原因;第二,托马斯非常崇尚手工感、人工制造感,从他偏爱通过手绘文字和丝网印刷等一些创作方式中就可见一斑。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而这一系列作品就更加有「托马斯这家伙分明是在做设计」那种感觉了。怎么说呢,设计师常用的印刷类字体,加上拼贴感觉的图片置入,配上别具一格的手写字,活脱脱一种高级感就扑面而来了。

另外看到托马斯这里马赛克风格的抠图模式,立马让我想到了之前那篇关于「服部一成」的讲解,我在制作那期封面时就是应用了近似的组合。有的时候,抠图的意思也不是一定指把背景抠个干干净净,在处理图片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灵活一些,除了「矩形的图片」和「抠个干净」以外,也许还有别的选择。

[link https://www.uisdc.com/issei-hattori]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像托马斯这样用大量手写体传递出一种独特感受的设计作品其实已经比较常见了。很多看似是随意写的字体在制作起来可并不会像它看起来的这么简单,不信的话大家尝试一下就知道了。另外,介于服务的对象以及项目的不同,尽管这种风格看起来很酷,但换到自己这里就未必能执行开了。要知道,人家托马斯并没有在服务客户呀。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 手写体在设计中的应用

所以盲目的模仿一定是不可取的。如果自己的字写不出想要的感觉,而文字量又少的话,完全可以选择用字库字体代替自己手写。就比如上图中最后一屏的由王志弘所设计的书封案例一样。

而跟风模仿的现象往宏观了讲,是行业内大部分设计师容易犯的毛病,当看到一种新颖的形式时,感受到了新奇与刺激感,到自己这里就容易不由分说地开始「抄」起来了,且不说是否「抄」得高级,形式本身也不一定合适。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托马斯酷爱各种印刷方式,除了刚才提到的丝网印刷以外,印章也是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常见的元素之一。

我们知道,盛极一时的「Helvetica」是典型的无情绪字体,你几乎可以在任何版面里用上这款字体,相对应的,它也不会明确地传递出任何一种明确的气质,硬要说的话,就是现代一点吧。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而托马斯就很喜欢先用「Helvetica」(或者同类型的字体,如 Arival 等)放置一些大字号的文字在版面里,随后就开始运用各种印章质感的文字、图形等元素进行混排。最终达到一种看似乱摆但版面却稳定的感觉。这些作品没法用设计的眼光去评判,除了最大号的字,接下来就不知道该看什么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兴奋感——那种看到了优秀设计时的兴奋感。

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尽管马老师(啊不,托马斯)的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看似随意的布置,但他并非是一个「任性」的人——非常在乎画面上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在靠网格系统做东西,而是一种「心里的网格」,根据眼睛和内心的经验去放置每一个元素的位置和大小。这一点倒是和做设计相通了,不能总是依赖网格和数据,很多时候自己的眼睛才是最好的量尺。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这就好比在字体设计中,我们需要讲究笔画分配与内白的匀称,因而初学者总喜欢用一键平均分配笔画间的距离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只要对视觉错觉有一定的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一键平均」只是做到了物理上的均等,对于视觉感受来说并非如此。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吧,这次的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随笔,边看些作品,边总结一些关键词,没有什么前因后果、长篇大论,旨在更加直观地让大家了解到大师究竟用了什么形式去创作。

有时候,「不实用」「太玄乎」并不是阻碍我们去追求更美、更好事物的理由。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多充实自己的武器库,时刻做好了准备,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希望通过这次文章,能给大家带来或是设计形式、或是设计学习上的一些新感悟。我们下次再见。

欢迎关注研习设的微信公众号:「Yanxishe2017」

Ins上这位大拿,是我的灵感源泉

文章来源:

Author:土拨鼠
link:https://www.uisdc.com/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