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造了世界,荷兰人用设计造了荷兰
有句话叫:神造了世界,荷兰人用设计造了荷兰。到底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晓。
话说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如果要追溯,离不开三驾马车,分别是德国包豪斯、俄国构成主义跟荷兰风格派,而荷兰的现代设计起源跟荷兰风格派分不开,包豪斯及俄国构成主义我们均已在之前的分享里详细谈过,所以今天我们聊一聊最后一架马车 —— 荷兰设计。
相比英国、美国及日本,荷兰这个国家于大家而言未免有点陌生,但如果在欧洲设计圈,国家之间要投票排坐次的话,撇开爱国热情,荷兰挺进前三甲是毫无问题的。至于设计水平发达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中广受公认的是因为荷兰的生存空间太狭窄。
荷兰 4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 1675 万人口(2018数据),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因为缺乏土地资源,所以在 1920 年政府动手排干一个叫伊塞米地区的海水,形成低于海平面的人造陆地,是欧洲最大的填海工程之一,项目成功后的荷兰故技重施,陆陆续续进行填海,最后有四分之一的陆地是低于海平面的,所以整个国家在跟大自然搏斗中不得不进行各种设计思考,否则生存都成为问题,所以荷兰设计总体而言发展到当代是特别功能主义及理性主义的。
所以荷兰可谓是「因设计而生的国家」。
荷兰位于西欧,东接德国,南接比利时,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文艺复兴之后还曾经一度是海上霸权国家,比方说印度尼西亚就是它的殖民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兰开始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经过几十年进取,进入了「世界最富有国家」俱乐部。
荷兰的社会福利在江湖上令很多国家闻风丧胆,比方随便列举的三个第一:
全球养老金指数世界第一 欧盟各国医疗体系排名第一 全球儿童福利世界排名第一这样可能有点不够具体,我罗列一个儿童福利的具体数据,比方小孩从出生至 18 岁,政府每月发放约 300 多欧元(大致2500元人民币)儿女金,政府补贴儿童日托或幼儿园的费用达 70%,而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享受超过学费的现金补贴。说白了就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你钱花,等于说父母只是负责生,政府来养,甚至一不小心还能赚到钱。
荷兰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 1891 年成立的百年跨国大企业飞利浦,全球员工 13 万人,在 28 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所以飞利浦是荷兰的国家电器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欧洲及世界最大的电器企业之一,它的设计系统非常完善,属于战后早期成立内部设计部的大型企业之一。设计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发展,甚至在战后一度成为荷兰的经济核心,能与德国的 AEG(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设计世界最早的VI系统就是AEG)及西门子公司竞争,其中荷兰有 45% 的出口产品都是飞利浦公司的,所以地位非常显赫。
由于荷兰的「风格派」设计过于知名,所以一谈荷兰设计大家都认为是红黄蓝这种类型,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荷兰当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不为荷兰以外的设计界所熟知,但其实这不能完全怪罪风格派,造成这个状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荷兰政府跟社会都太过重视设计了。
除了设计师本身,荷兰很多产品也没有被世界普遍认识,比方汽车,荷兰有一个顶级跑车品牌叫「世爵(spyker)」,在中国基本看不到,我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深圳二手车信息:
这台 09 款的汽车原价 550 万,9 年后仍需要 200 万出手。没错,「世爵」的跑车全部只做纯手工定制,所以只服务美国、西欧、中东及一些小型而富裕的国家,比方瑞士跟摩纳哥。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图片感受一下荷兰的奢华汽车设计,还有纯手工打造的内饰质感。
因为设计与荷兰的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大量的围海造田,强大安全的排水系统,农村的防潮汐堤坝、拥堵城市的合理交通网络,都需要高水平的精心设计。荷兰人民的历史就是一场以设计建立生存空间的斗争史,荷兰的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馆长威廉·科罗威尔曾经说过:只有依靠设计,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日夜生存的地方。
所以荷兰设计师在国内地位非常高,也因为如此设计市场非常繁荣,所以单单政府与市场需要消化的设计项目就忙不过来,也就少到其它国家行走,自然在名声上也相对局限。
荷兰政府对设计的重视犹如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我们搞的是面子工程,而他们搞的工程都是面子。
比方以下几个荷兰本土项目,被视为世界上「教科书级」的设计范本。
荷兰的货币设计
全世界的货币设计都有一种无言的默契,就是爱使用名人肖像为设计的中心元素,而荷兰的货币设计是第一个打破这种规则,不使用任何人物的。如果一个国家并非重视设计行业,并非充分尊重设计师的话,这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荷兰的货币由财政部统一管理,在荷兰财政部当中的设计管理部门的提议与组织下,聘请了荷兰最知名的平面设计师来参与,其中也有不少独立设计师,比方在去年很遗憾离世的荷兰纸币设计大师奥克斯纳,他曾经在 1964 年受邀参加纸币设计,他回忆说:每种面额纸钞的设计周期需要 3 年,所以当最后一种面额投入流通,距离我刚刚开始纸钞设计工作相隔整整 30 周年。
不以人物为中心的荷兰货币设计主要是使用抽象图案进行创作,体现出荷兰从「风格派」以来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形式传统,所以世界上有诸多收藏家是专门收藏荷兰纸币的。比方 250 吉德(荷兰货币单位)被视为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这是世界货币设计中的一种创举。
荷兰西佛尔国际机场
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又称为西佛尔国际机场,它的设计面貌完整代表了荷兰战后政府对于基本建设及现代设计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引导。
荷兰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卷入地区性或者世界性的战争,比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始终保持中立,但无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短暂占领,时间为 1940-1945 年,随后继续独立。西佛尔机场就是战后 1967 年 4 月建成及投入运营的,当时世界各国都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国际机场,但是一个为世界服务的现代化机场需要什么特征与设计考虑呢,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拿出成熟方案。
荷兰政府牵头组织了大量社会的优秀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充分考虑机场未来的交通流量、国际乘客的共同性要求及乘客特征,尽量让机场达成中性、合理、理想等设计特点,跟著名的国际主义设计特点吻合,达到了能为广泛乘客服务的目的,机场落成之后在整体性与功能性上都让欧洲国家感到震惊。这座巨大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及导视设计等方面所具备的现代主义风格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都成为欧洲国家设计国际机场时的重要参考。
荷兰铁路系统
荷兰的铁路系统是在机场完工之后相继落成的,荷兰设计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点就是总体化规划。如果设计师是演员,那么总体化规划就是导演技能,荷兰设计师善于此道,所以它的铁路系统视觉化高度统一,形象与导视系统清晰简明,功能性强,而且设计项目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比方火车厢、火车站、客户内部、车票、路牌、标识、乘务员制服等等,所以如果缺乏总体规划,这是一项难以出色完成的设计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荷兰的这个铁路系统在效率、安全性、舒适性上在全球都名列前茅,甚至被评为世界上设计得最完善的铁路系统。
荷兰的设计业为何如此的发达成熟,原因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国家相对比较小,拥有悠久的艺术历史;拥有伦勃朗、梵高、蒙德里安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同时经济富裕,需要通过设计与自然搏斗等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很浓厚创作性的社会氛围。
其中尤为重要的还有荷兰政府对文化事业非常慷慨,形成一个宽松的文化赞助系统。设计师在一个资金充裕的环境里工作,很多时候不太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所以更加专注于设计的合理性及艺术性上,自然就有更高层次的输出。
谈到荷兰设计自然无法绕过其标签式的「风格派」运动,因为当代设计其实受其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来聊一聊荷兰的风格派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荷兰风格派设计及其相关的一些大咖已经在之前的各种分享当中客串走场,比方杜斯伯格出现在包豪斯的分享,蒙德里安出现在俄罗斯的构成主义分享等,今天他们终于要唱主角了。大家经过今天的了解,就会发现风格派一直以来都不容小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风格派的特点是什么。其实风格派单单看名称就特别牛气,比方我们会说这个汽车叫奔驰,或者这个汽车叫捷豹,不会说这个汽车就叫汽车,然而当我们说起风格派时跟这个汽车就叫汽车一样,这个风格派别就叫风格派。
风格派有一句名言,出自杜斯伯格,叫「剥去本质的外形,你就会得到风格。」
这句话有点抽象,但有这种感觉已经对了,因为风格派确实是抽象的,而且属于「冷抽象」。关于冷热抽象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回顾我们之前的分享《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俄罗斯设计史的前世今生》,因为这种冷是相对俄国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而言的。
冷抽象大致是这样的:
这是多数人对风格派的一种理解及印象,说白了就是红黄蓝三原色的组合设计,然后很多纵横错落的线条。因为风格派几乎没有曲线,直线让人感觉很冷静,很理性,很稳定,所以被定义为冷酷抽象。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几个图:
其实这也叫风格派设计,但并没有出现红黄蓝,所以风格派设计一定就有红黄蓝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风格派的形式定义是这样的:
把传统建筑、家具、产品、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去除,变成最基本的元素集合,甚至把某个元素单独孤立起来绝对化,这些元素最后基本都以几何形态呈现,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强调纵横运用及不对称,并且只使用三原色及黑白色(极色)。
看完这个解释再回味杜斯伯格那句「剥去本质的外形,你就会得到风格」就相对好理解了。
那么这种风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不是源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时间及地点,它就像一个集体完成的雕塑,其实大部分的风格都是如此,但自然离不开一些关键的大咖。
在叙述这些大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是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中孕育了风格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期间,欧洲列强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及争夺世界霸权而打得不可开交时,位于西欧的荷兰宣称保持中立,欧洲列强自然清楚荷兰曾经也是海上霸主及殖民地大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荷兰就在一战期间获得了安静发展文化的环境。
由于中立,荷兰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的避难圣地,一时间人才济济,各种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探索名家开始纷纷在此聚义,趁世界大乱之际研究如何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人物,叫托马斯·里特维尔德,他 1888 年生于荷兰乌得勒支,是一位木工的儿子,从小自学绘画,后来从事建筑设计。似乎那个年代的设计师都是建筑设计师起家,或者具备建筑设计技能,就好比当代很多 UI 设计师都是平面设计出身居多,这也属于时代发展一种特征。里特维尔德在 1917 年做了一件大事,设计了一个划时代的椅子叫「红蓝椅」,这个椅子被视为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在色彩计划上就是红黄蓝加极色(黑白)。虽然是一百年前的椅子,但就算放到当代展览馆也一点不显得过时。
红蓝椅整体是木结构,13 根木条互相垂直,组成椅子的空间结构,结构间用螺丝紧固而非传统的榫接方式,最初曾经是灰黑色的,后来里特维尔德希望用单纯明亮的色彩来强化结构,于是参考了蒙德里安的三原色风格,而且被认为简直是蒙德里安《红黄蓝相间》这个绘画作品的立体版。椅子就这样产生了红色的靠背和蓝色的坐垫,但手和椅腿仍保持黑色,少量黄色被用来强化端面,于是成了一个典型的风格派作品。
但这个作品其实历史意义与形式主义大于其功能意义,因为很多有机会试坐这个椅子的人都感觉坐得很不舒服,特别对腰椎间盘突出者来讲简直是灾难。我们很多时候衡量一个设计作品的好坏主要是两把尺子,就是形式与功能,有时候很难去界定哪一个更加重要,但总的来说很多人是能够忍受形式上的缺憾而无法忍受功能上的不足。比方你可以忍受一对鞋子颜色不太满意,但无法忍受它比你的脚少了3码,所以很多时候这两者是优先级问题,假设三对鞋子都合脚,那么你选择的时候形式就很重要了。
在设计红蓝椅之前里特维尔德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他的工作仍然以建筑及室内设计方面为主。比方为一名与丈夫分居的女子设计房间,让这位女士对其设计水平非常肯定。直到 1917 年后里特维尔德成名后,这位女士也成了寡妇,凭借过往交情,她希望里特维尔德能为其孤儿寡母再设计一栋生活的寓所,并且任由里特维尔德发挥,于是历时五年这个房子在 1924 年落成,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施罗德住宅」:
而经过五年相处,里特维尔德与这名女士日久生情,两人谈起恋爱并且在这座共同完成的房子生活了一辈子,直到 1964 年里特维尔德去世,而这名女士一直在这所房子里活到 95 岁。这是继上一期《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英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里威廉莫里斯与简伯顿之后第二个关于房子的浪漫故事。
我们可以看看房子内部,简洁的体块,大片的玻璃,明快的三原色,错落的线条,被视为现代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教科书级的作品,同时也是风格派建筑当中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实在我印象中,似乎九十年代初的广东地区有很多住宅或者室内设计是模仿了这种风格的,特别是一些工装设计,所以一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而且也分不出是在电影里看到还是现实中见过,不知道屏幕前的广东朋友有否有同感。
跟里特维尔德差不多时期,有一名画家叫莱克,画风是这样的: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种作品通常都会惊呆,他将很多视觉元素降低到了最低的界限,基本上就是使用三角形、四边形跟不规则的多边形来表达,可谓是将设计上的减法做到了极致。网上已经很难找到这位画家详细的资料,但当时风格派已经形成气候,所以很多人都开始使用这种风格来进行探索。
△ 莱克
很多人看到风格派的表达形式时都觉得很容易伪装,其实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比方我们看看内地某个房产项目在模仿风格派时的建筑效果图,就明白东施效颦的含义了。
风格派有另外一个别称叫新造型主义,至于风格派的形成除了客观的一战时代背景外,也跟其核心思想有关,曾经有一种分析认为,风格派的的思想与哲学里的「二元论」有关。简单来说二元论就是物质与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好比风格派里坚持使用的横线与竖线,但是把设计说到这个份上就很容易上神坛,而且很多时候也是后来者的一种臆想或者牵强附会,这并非史太浓倾向的叙述方式。风格派里的重要人物蒙德里安有过一些接触通神论的经历,所以他认为设计与艺术是一种纯粹自我的精神表达,因而放弃写实风格,而重视内心世界的表达一直是荷兰人的一种艺术特色。
总结一下风格派作品的三个特点:
纵横交错的简约构建方式; 形式元素间的平衡构成和谐整体; 三原色(红黄蓝)的选用是内心世界最精简的表达。关于三原色的选用我最后多说几句,就是设计上的三原色特别像音乐当中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及属和弦,比方 c 调当中的 c、f、g,这统称正三和弦,在自然调式当中基本一首歌用正三和弦就可以基本演奏完整。
而很多时候很多老设计师都会跟新手强调一个 Logo 不要超过三种颜色,或者说一个页面的主色不要超过三种等等,是否说明艺术间冥冥之中存在的同构。
这些留给爱设计又爱音乐的朋友慢慢思考。下面就聊聊荷兰设计当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风格派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 —— 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
在荷兰的现代设计当中,有两个人物无法绕开,那就是风格派里的 twins,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根据出生年份,蒙德里安是比杜斯伯格年长 11 岁的,长者为尊,所以我们先来聊聊蒙德里安。
去年荷兰搞了一个活动,叫「风格派100年」,意思是从 1917 年开始计算到 2017 年,而海报上面就用了一个人物,就是蒙德里安,而且最后还将 2017 年定为「蒙德里安年」。
但其实按历史上的盖棺论定,风格派的创始人是杜斯伯格,那为什么不放他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蒙德里安比杜斯伯格红。
△ 杜斯伯格
蒙德里安最广为人知的特点自然就是画格子跟讨厌绿色,画格子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讨厌绿色呢?他讨厌绿色的程度是要将家里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涂成白色,至于为什么这样始终是一个谜团,但是多数人接受的一个答案是,他讨厌自然。
蒙德里安被称为「一辈子画格子的男人」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并非一开始接触画画就画格子,反而是画他后来被认为很讨厌的大自然,比方荷兰风车,教堂,苹果树,色彩鲜明,造型准确,所以 20 出头已经是绘画界的一股清流及潜力股,但为什么后来他变了呢,据说是因为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出现在 1911 年,那就是西班牙鼎鼎大名的画家毕加索先生,毕加索和布拉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立体主义画派展。在设计史太浓当中如果大家注意一些年份数字就会发现原来如此多的大师是在同一个时期存在、彼此认识或者彼此影响的,如果要归纳原因只能说是一种时势造英雄,因为时势的形成会让一些有共同特点的人同时顺应机会出现,比方中国 90 年代的摇滚人物,及后来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腾讯百度及阿里巴巴等,都成为顺势而为的既得利益者。
蒙德里安参观了毕加索跟布拉克的画展,被他们的作品感动到一塌糊涂,因为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当时希望追求的目标,于是他那根潜在的抽象神经开始膨胀和律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立体主义的养分,同年画出了一张习作叫《灰色的树》。画中的树带有一些椭圆形构图,这是模仿了毕加索与布拉克的立体派风格,但其仍然带有不少具象元素,而他在 1912 年创作的相似尺寸的树系列习作《花丛中的苹果树》(Apple Tree in Flower)中,虽然大致构图和《灰色的树》很相像,但这幅画已经明显更加抽象,更具形式感,画面被一个个小的块面鱼鳞般拼接起来。
坦白说从《花丛中的苹果树》开始,蒙德里安就不容易看懂,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去了巴黎发展,因为他觉得那边的环境更加适合从事艺术探索,在法国巴黎他遇到一群同他一样在寻求现代性、革新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对他的蜕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对立体主义的探索跟创作,他又慢慢觉得立体主义仍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粹实在,他希望有更加本质的表达。
在巴黎的那段岁月后期蒙德里安已经开始尝试从立体主义绘画变成一个画格子的男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格子一般都没有鲜明的颜色,体现的只是类似音乐里的节奏与韵律。玩热抽象的康定斯基和玩冷抽象的蒙德里安都十分热爱音乐,他们都曾借用音乐的概念放到自身的创作上,比方节奏与韵律。康定斯基本身就是一名业余大提琴手,而蒙德里安人生中最后的一张作品就叫《百老汇爵士乐》。
1914 年时候,蒙德里安因为一战世界大乱所以回到荷兰,遇到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男人,就是杜斯伯格,两人在抽象艺术上有很多共同话题,越来越欣赏对方,于是决定组队一起玩。他们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一名彩色玻璃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仅仅使用三原色的色彩计划让蒙德里安深受启发,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去到 1917 年,他跟杜斯伯格创立了一本奠定风格派江湖地位的杂志,就叫《风格》。而这一年也正是里特维尔德创作「红蓝椅」的同一年,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椅子在早几年已经创作出形态机构,而受《风格》杂志的影响,才涂上了红蓝黄颜色,不知道这算不算靠蹭热点成名的典型案例。
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就开始一直创作不同的红黄蓝格子画,这些画甚至连名字都懒得改,基本就是《红黄蓝》大哥,二嫂,表弟,堂弟之类的关系,普遍以《红黄蓝构图》加数字来命名。我们看到这批作品时,会想这不就是扁平化风格的鼻祖大师吗?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留一点戏份给杜斯伯格,杜斯伯格 1883 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之。他在早期撰写过寓言、剧本以及通过临摹博物馆的名画自学绘画。25 岁那年,他首次举行个人作品展。其后,他开始发表艺术评论,创作诗歌作品《满月》,说明是有文学根基的。自 1916 年(33岁)起,他参加了先锋派的所有重要活动,这个时候他已经认识了回国的蒙德里安,随后和他在荷兰莱德创建「风格派」及其同名杂志。
△ 年轻的杜斯伯格
所以严格一点来说,杜斯伯格类似抢注域名的性质,这个风格可以说是他跟蒙德里安一起探索形成的,但是他拿到了奠基人名分,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看杜斯伯格的作品,其实跟蒙德里安的作品非常接近,都喜欢玩格子,区别是我们会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样差异,就是他玩了斜线与对角线,这一点后来导致了他跟蒙德里安的决裂。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去到 1920 年,也就是德国包豪斯也已经成立了,而蒙德里安在跟杜斯伯格闹翻后去了巴黎,在巴黎他因为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加上不断通过写作、演讲、发表作品等方式而成了大名,并成为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抢注域名这个竞争中,蒙德里安顺利地掰回了一局。
而 1921 年时候杜斯伯格也开始到德国包豪斯参观,期间他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甚至决定将《风格》杂志迁移到包豪斯来出版,他在讲学中高度赞扬包豪斯的行动,却又同时批评包豪斯的发展方向,他的《风格》杂志就类似现在的自媒体大号,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这对格罗比乌斯也造成困扰,这也是杜斯伯格一直以来的性格,就是性情变幻无常。当时正值俄国构成主义观光团在德国游学,他可以当天对他们的作品高度赞扬,但是隔天又提出猛烈批评,完全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另外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详见《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包豪斯的前世与今生》,他跟包豪斯的伊顿在着装上喜欢一黑一白,相映成趣。
包豪斯里有一位著名的教员叫费宁格,他倒是喜欢杜斯伯格直接凌厉的性情,因为杜斯伯格虽然不按常规套路出牌,但是批评的时候理据都非常充分,而且杜斯伯格本身具备深厚扎实的艺术素养,并且当时他拥有自媒体大号,被他骂也是出名的一种渠道,所以费宁格建议格罗比乌斯可以游说杜斯伯格干脆在包豪斯开课程,成为特聘教员,开明的格罗比乌斯同意了这个建议。
但是这样导致了包豪斯一场噩梦,因为杜斯伯格虽然在艺术理论上有主张,但是教学上倾向无政府主义,说白了就是完全不服从组织的管理与安排,在当时位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搞结构主义与达达主义大会,但是在教学上这些激进思想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支持与帮助,课堂上的杜斯伯格大吵大叫,而他的夫人则在一旁用钢琴演奏构成主义的非调性音乐。关于什么是无调性音乐,大家可以看看网易音乐里的评论:
所以现场非常混乱,简直无法进行下去,而且他还经常在包豪斯的课堂上批评包豪斯是非理性的,是浪漫主义的,而自身却在进行非理性的行为。于是在 1922 年,格罗比乌斯跟其他教员都实在无法忍受,决定由格罗比乌斯为代表对杜斯伯格进行劝退,最后杜斯伯格虽然是离开了包豪斯,但很快就在包豪斯附近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他传授「风格派」抽象主义艺术思想与创作原则,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包豪斯学生前去听他的讲学,但期间他继续对包豪斯的教学方向进行批评,可谓非常执着。
但不管如何,杜斯伯格是将风格派思想带到德国包豪斯的关键人物,他主张的「风格派」(style-less),期望找到更加简单、更加国际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基础。
这种艺术观点为包豪斯所吸纳并产生重大影响,抽象艺术也因此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国际风格,引导了整个 20 世纪的产品造型。他其实也通过包豪斯提升了「风格派」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相辅相成。「风格派」也因此与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一起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在个性及气质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蒙德里安温和且有耐性,总是缓慢前进,不断精益求精;杜斯伯格则常常显得冲动,性格中更多的是挑衅和攻击,而较少有建设性成分。但不管如何,两人仍是风格派中的 twins,缺一不可。
杜斯伯格 1931 年时候在瑞士去世,享年 48 岁,而蒙德里安 1944 年在纽约去世,享年 72 岁,相信两人在另一个空间会再次不期而遇,然后冰释前嫌重修盟好,继续探讨艺术与设计。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
文章来源:
Author:3年2班程远
link:https://www.uisdc.com/holland-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