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 原理介绍 · 再议MySQL的故障恢复

MySQL的事务处理—两阶段事务提交2PC

MySQL数据库的INNODB是一款支持OLTP的存储引擎,为支持MySQL的高可用,支持跨机搭建高可用数据库集群,MySQL采用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机制-基于binlog的复制,binlog是binary log的简称,实际上它是一种逻辑日志,相对InnoDB引擎的物理日志,它的数据量更小,格式也更简单,更易于跨机复制,尤其是对于网络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具有天然的优势。 那么MySQL是如何协调InnoDB引擎与Binlog日志之间的关系呢?MySQL采用了两阶段事务提交(Two-Phase Commit Protocol)协议,当操作完成后,首先Prepare事务,在binlog中实际上只是fake一下,不作任何事情,而是innodb层需要将prepare写入redolog中;然后执行commit事务,首先在binlog文件中写入这些操作的binlog日志,完成后再在Innodb的redolog中写入commit日志。

pic

注意在写binlog日志时,有个参数sync_binlog来控制何时将binlog fsync到磁盘。

参数为0时,并不是立即fsync文件到磁盘,而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的fsync机制; 参数为1时,立即fsync文件到磁盘; 参数大于1时,则达到指定提交次数后,统一fsync到磁盘。 因此只有当sync_binlog参数为1时,才是最安全的,当其不为1时,都存在binlog未fsync到磁盘的风险,若此时发生断电等故障,就有可能出现此事务并未刷出到磁盘,从而故障恢复时将此事务回滚的情况。

基于binlog的事务恢复流程

了解了MySQL关于Innodb与Binlog的两阶段提交机制后,就可以更深入去探究MySQL在故障恢复时的处理过程。 在MySQL启动时,首先会初始化存储引擎,如本例中的InnoDB引擎,然后InnoDB引擎层会读取redolog进行InnoDB层的故障恢复,回滚未prepared和commit的事务,但对于已经prepared,但未commit的事务,暂时挂起,保存到一个链表中,等待后续读取binlog日志,然后根据binlog日志再对这部分prepared的事务进行处理。 接下来,MySQL会读取最后一个binlog文件。binlog文件通常是以固定的文件名加一组连续的编号来命名的,并且将其记录到一个binlog索引文件中,因此索引文件中的最后一个binlog文件即是MySQL将要读取的最后一个binlog文件。 读取这个binlog文件时,通过文件头上是否存在标记LOG_EVENT_BINLOG_IN_USE_F,通过这个标记可以知道上次MySQL是正常关闭还是异常关闭,如果是异常关闭,则会进入故障恢复过程。 进入故障恢复过程后,会依次读取最后一个binlog文件中的所有log event,并将所有已提交事务的binlog日志中记录的xid提取出来添加到hash表中,以备后续对前述InnoDB故障恢复后遗留的Prepared事务继续处理。另外此处还要定位最后一个完整事务的位置,防止在上次系统异常关闭时有部分binlog日志未刷到磁盘上,即存在写了一半的binlog事务日志,这部分写了一半binlog日志的事务在MySQL中会按事务未提交来处理,后续会将其在存储引擎层回滚。当此文件中的内容全部读出之后,一是得到一个已提交事务的列表,另一个是最后一个完整事务的位置。 然后检查由InnoDB层得到的Prepared事务列表,若Prepared事务在从Binlog中得到的提交事务列表中,则在InnoDB层提交此事务,否则回滚此事务。 pic 最后MySQL将最后一个完整事务位置之后的binlog清除,完成故障恢复全部过程。

基于binlog的两阶段提交对高可用复制解决方案的影响

MySQL最常见的高可用解决方案就是基于binlog复制来完成的,通过将master的binlog复制到slave上,然后在slave上重放,从而达到master与slave上数据一致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这个方案简单、易用,基本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高可用需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个方案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可能会导致master与slave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如果master与slave之间采用异步模式进行binlog复制,显然就会存在部分binlog未复制到slave的情况。为提高可用性,MySQL支持semi-sync模式,也就是当master在提交事务之前,保证binlog已经复制到slave,并且收到slave回复的ACK后,master再将事务提交。Semi-sync模式的复制机制虽然已经极大提高了可用性,但是在极端情况下还是存在master与slave数据不一致的风险,甚至数据丢失的风险。 考虑一下master出现故障后无法立即恢复的情况,为保障应用的持续性,需要将slave切换为master。若在故障发生前,master恰好有事务正准备提交,并且binlog日志已经刷到磁盘,但在将binlog复制给slave过程中master故障了,备机未收到或只收到部分binlog日志,若此时slave切换为master,显然这些未收到或只收到部分binlog日志的事务是无法重现的,也就是这部分事务是丢失的。理论上应用层并未得到事务提交的反馈,即使事务不存在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若此时用户查询这些事务不存在,准备重做这些事务,更糟的事情发生了,新的mater也发生故障了,并且无法立即恢复。万幸的是原来的master可以恢复工作了,直接作为master就好了,但问题出现了,用户已经在重做这些事务了,但这些事务在这个master已经存在了,原因如前述的基于binlog的事务恢复。这就好比之前买东西已经付钱给商家200块了,结果人家说没收到,我一查账户,也没少钱,那就再付一次吧,结果杯具了,付了400块给人家??? pic 如上图所示:若T2的binlog日志尚未复制到slave时,master故障,原slave切换为master,而原master重启恢复后成为新的slave,如下图所示: pic

高可用必杀技–基于RAFT的多副本集群

基于RAFT协议的多副本架构,每一条数据都会被复制多份,通过多副本来增加系统的可用性,防止单副本失效而导致数据不可用。多副本之间基于RAFT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只有数据存在于半数以上副本方可认为数据有效,而无效的副本数据系统会自动修复,从而确保系统只会提供一个统一的一致性视图。 pic 阿里云的MySQL金融版就是基于RAFT的多副本集群,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多副本集群故障切换后的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实现RPO等于0的目标,相比传统的主备集群有以下优势:

消除master故障后由于切换master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提供更高可用性,提供链路冗余,防止两节点主备集群中主备链路不稳定导致的主机hang; 不低于两节点主备集群的性能; 节点故障或网络故障后自动切换master,响应及时; 管理透明,用户无需额外管理及学习成本;

文章来源:

Author:数据库内核月报
link:http://10.101.233.47:4000/monthly/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