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寻(一):父母,和我们自己

注:「心智探寻」这个系列源于通过微信进行的1v1对话,对话系列皆已得到分享授权,所有对话者化名都是Lucy。文本除了极少量调整之外和原对话几乎完全保持一致。

回复「对话」或「心智探寻」(或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整个系列。

回复「提问」向我提问。

很多心理学知识,放在问题上下文和思维的展开过程当中去引出,会比其他形式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每则对话里都会引出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除了对话所对应的特定问题之外,这些心理学原理,和使用这些原理的思维过程,同样也是我希望籍由对话来传达的「渔」。

这个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较长,建议收藏之后再看。

Lucy
首先介绍下成长背景:我妈妈这边,她是最小,从小在家非常受宠,在我和我爸我妈组成的家庭里几乎说一不二。她的哥哥一般也都让着她。但是她对同事都还挺客气的。另外就是我姥姥姥爷家等级思想根深蒂固。姥爷在世时候永远是上座,我妈从来不敢和我姥爷顶嘴(虽然我姥爷是非常和善的人),他们的观念里根深蒂固就是晚辈不能和长辈“顶嘴”。另外,我姥姥是家庭妇女,思维比较狭隘,在家里和各个亲戚闹得不可开交,敏感,脆弱,随便一句话就觉得是攻击。在这种家庭的影响下,我妈是一个在家“没接没完”的人,常常揪住一句话不放,对人不对事,非常敏感,非常爱贴标签扣大帽子。别人对她做的一百件事情好,抵不过一次做错一句话说错。一件小事闹好多天。这么多年,我爸对她都忍了。

我自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也难免受影响。从小很乖,曾经一度认为是“孝为天”。小时候只是觉得妈妈很难亲近,有心里话愿意跟爸爸说不愿意和她说,不喜欢她对我的评判。这十年来,独立自强,重新刷三观,慢慢对以前和她的矛盾意识到根源问题在哪儿。开始挣扎,开始反抗,开始捍卫我自己和我的家庭的边界。不再觉得要按照她希望的百依百顺的方式孝顺(她觉得孝顺孝顺顺当先,她也是这样对我姥爷的)

我老公的成长环境很自由。我公婆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的成长背景是农民家庭,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和等级思想。他们养育我老公也是比较放养,从没要求我老公一定听他们的。我觉得唯一一点比较遗憾的,我老公是个不大会说话的人,有时候说话会比较扎耳,尽管他并不是针对对方,也并不是恶意,他自己很快都忘了,但是听起来就是会觉得扎耳生硬被冒犯。另外他平时不会哄人不会用语言表达感激也不会靠语言套近乎来拉拢关系。

Lucy
上面说了大概的背景,这些是矛盾发生的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我觉得很无力改变或者改善的点。

举个最简单例子,我婆婆在这时候,早饭做好了,端到我老公眼皮底下,他低头看电脑,眼皮都不抬,更不用说谢谢。我婆婆无所谓,我爸妈显然受不了。这样小事开始都是我爸妈不满意的地方,我跟我老公沟通,他改,之后就好多了。但这些都是表面的事情。骨子里一个不受礼节、长辈晚辈关系约束,一个很讲究长幼尊卑、要晚辈“孝和顺”,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碰撞就会比较剧烈。

我爸妈来了快一年,我妈大闹了3次。第一次导火索是,孩子不要她抱他下车,要我。她要修理一下孩子的“任性”,关上了车门。孩子一个人在车里大哭,我忍不住去开车门,想跟孩子沟通。她就生气爆发了。

连着之前很多小事(没跟我说但都闷在心里),比如没有把我们的主卧让给她住,没有给她准备她需要的小盆(当时我快生了还搬家,忘记很多事情,她没直接跟我说,觉得我应该主动想到)等等,然后她就一个人在外面走一天,不吃饭不吃药(她有高血压),我们怎么都找不到,威胁说要回老家,我真的上网改票,她又说不能给你爸退票,我不同意说要回你们一起回,她就砸我电脑,甚至推我(我当时怀孕9个月+了)。再之后闹僵,我几次喊她想和解她都不理我。我陪孩子玩她又生气,说你倒是挺高兴啊。这件事闹了一周。

Lucy
第二次是我老公生日前一天。午休时候我爸妈在用硬纸板做模子,想之后比着硬纸板模子剪软玻璃给我家的餐桌铺上。软玻璃是他们之前费力运过来的。是为我们好,保护桌子。我老公睡醒了,看到了,说不行,不要铺软玻璃。会把桌子的漆沾掉(我老公原话我记不清了,不是特别客气就是了,但是在我看来也是对事不对人)。然后我妈就火了。闹了好几天,我老公生日当天闹得特别不痛快,我老公道歉了,在我听来已经算是很诚恳,我妈不依不饶,依旧骂的很刺耳(虽然不带脏字)。我老公生日当天,我妈拒绝和我们出去吃饭,还不允许我去,说“你敢去的?!”最后我还是去了,当然一定是要去的。这件事也是闹了很多天

第三次,就是昨天。早上我不在家有课。孩子在家玩,推沙发,把姥爷吵醒了。姥爷睡觉和身体不太好,醒了就不再睡。这时我妈就说:“小宝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啊?”我老公立马说:“妈您别这么说,他还小呢,现在懂事就不是小孩了。您就跟他说’不要吵到姥爷’就行了”我妈当时脸色就沉了,我老公立刻意识到说错了,找补着跟孩子说:“小宝不能吵爷爷啊,你看姥姥姥爷这么辛苦”。但是已经晚了,我妈等我回来就跟我抹着眼泪控诉,然后说,我再也不管你们家孩子了,我跟你们家孩子说话都不能说了。我哪儿说错了?我老公晚上回家跟她道歉说:“早上说什么您别往心里去。以后我每天早起管孩子,早点送他上幼儿园” 我妈依然不依不饶。今天我生日,我妈早上跟我说,下周计划去旅游我和你爸不去了,你们三口子带着孩子去吧。

中间还有小事,比如前几周有一天,孩子一定要在教室等他最喜欢的老师。我妈觉得这样影响老师回家。我解释说,我当时在试图跟孩子沟通,跟老师解释,也不是每天都这样耽误老师下班,几个月了才一次。我妈就火了,骂了我一顿,说我不懂事,说的都狗屁,老师嫌你烦你知不知道啊。

Lucy
好像我太絮叨了……这些矛盾根源就是我妈要求子女顺从、一切以他为中心,凡事都想得很周到(她的确是这样对我姥爷的),不会有疏忽,更不会有顶撞。对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很多时候缺乏尊重和理解。

这些我忍忍就过去了。但是当第三代教育问题出现时,我和老公有不同意见,特别是我老公,忍不住提,她就会觉得冒犯,特别是语气措辞再不注意的话,就会特别往心里去。给我压力特别大的是,她一闹就是好多天,整个家里氛围都很紧张很难受。

我妈帮我们带孩子非常辛苦,帮我的小家很多很多,这些我都很感激。但是不是说辛苦帮了别人,别人就要因为感激百分百把不同意见放心底。我或许可以忍,但我觉得让我老公忍是对他不公平。他有他措辞不当的地方,他之后也会道歉。虽然他不会平时对我爸妈甜言蜜语说感激,但是他已经算是挺客气(相比较对我公婆而言),花钱从来没打过磕巴,还计划之后买一套公寓给他们住。但在我妈看来,就是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怎么这么对我说话这么对待我?我连保姆都不如。

Lucy
至于说为什么请他们过来,一方面他们愿意来帮我,是因为爱我,另一方面,他们也真的很喜欢孙子。

我现在觉得夹在其中两难。我妈的思维方式我不可能改变,这也是她的底线,我要尊重,可很多时候尊重她的底线意味着牺牲我们自己的底线,我也觉得她的要求不合理,实在没办法满足。另一方面,我老公说话比较冲、有时冒犯的方式改起来也困难,而我老公的底线和理由我一般都是比较认同的。我想根本上解决还是不要住在一起,是很难调和的矛盾。但另一方面,我妈又会给我施加压力,说,养你白养了,养老指不上你了,我们有病都没人管。等等等。我很内疚……

刘未鹏
妈妈其实内心非常缺少安全感。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脆弱」,「说不得」,「尊卑观强烈」「需要孩子顺从」「以自己为中心」等等,但是如果透过这些标签去深入的体会她的内心情感:

为什么当你们说「不要铺软玻璃」她就会爆发了,因为「不要铺软玻璃」=>「不会做事」=>「要被嫌弃了」。

同样的,「不主动把主卧让给我」=>「心里没有装着我这个娘」=>「想抛弃就抛弃我了」。

「妈您别这么说,她还小呢」=>「女婿认为我不会带孩子、没文化」=>「内心肯定是嫌弃我了」。

「不重视我说的话了」=>「不重视我(这个人)了」=>「随时可能抛弃我了」(所以才威胁式的说「你敢去!」,要夺回控制权)

「等老师回家」那件事情,也是类似的,只不过从被家人嫌弃变成了被他人嫌弃。作为一个生存全靠社会关系的那一代人,「不让人嫌」是生存的根本,宁可自己委屈,也不能「不自觉」「惹人嫌弃」。

还记得三川玲写的「不要养出全世界都嫌弃的孩子」一文吗?这是一辈人的集体无意识,这个情感是至为强烈的,是自动的,越过所有的高层认知。但关键是,它曾经(甚至现在)是非常非常functional(注:有功能的,合理的)的,根本不是一种病态,所以想要去「纠正」它就是螳臂当车而已。

因为「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太重要太重要了,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关系,被嫌弃,无异于死,所以「容不得一点闪失」,所以才会无限放大那些可能意味着要失去你们/被你们嫌弃/被你们轻视的事件,因为人在意一个事情的程度,是「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 乘以「这件事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而你们只看到了「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所以觉得很困惑(明明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对她很好,怎么这么点事情就那么大反应呢,为什么不想想我们的好呢?),然而实际上因为「不好」的潜在后果太巨大了,无穷大乘以一个小概率常数,结果还是无穷大。人都是优先顾虑生死存亡的事情的,这就像你(wo)坐飞机,注意力总是被坠机的可能抓住,尽管这只是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所以,从表面上看来好像她总是只注意那些负面的小概率事情、一点也不理性,然而从更深层面看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怎么解开这个结,光靠话术是不行的,这个执念可以轻易的穿透任何话术构成的屏障,因为在无数的经验当中,这一代人早就形成了对他人内心的层层穿透式的揣摩,而且总是做最差的预计(原因如上)。但你又不可能就这样事事顺着他们,因为这样生活也太掣肘了。

所以,剩下的办法:

保持一个觉察,当你们言行上面可能会触发她们的「灾难式」推理的时候,去同时给她们一个爱的(意愿)确认,预先防止他们内心要把这个事情理解成是对她整个人的,预防这个灾难化的自动思维。毕竟她内心真正在意的,是你是不是爱她,是不是不会嫌/弃她,甚至对「被尊重」的执着,其实功能也只是为「不被抛弃」加一个保险。(怎么给她爱的确认,这个就根据个人不一样了,用心感受,总会有办法的)

功夫在诗外,平时找个大家比较有空的时候,好好的敞开来说说掏心窝的话,对他们的愤怒背后的脆弱和伤心表示看见和理解,一次次的给予确认你对她的感情(意愿)。一定要真诚,不要为你老公代言,你老公的心思你也猜不准,也没有说服力,为你自己代言(因为妈妈最在意的是你的意愿),说你未曾说出口的那些话。当你要说一些心里话的时候也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会感觉自己的脆弱的地方暴露了出来,有一种恐慌,这个时候试着和这个恐慌感同在,并仍然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当你不去防御自己的脆弱,从而让妈妈看见你心底里对她的爱,她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因为你们毕竟曾相处了一辈子。甚至说,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可能让他感到确定的爱,就是你。

刘未鹏
话再说回来,话术上面也还是有一点技巧的,例如她把孩子关在车里,怎么说才不让她感觉是「你,在针对她」,而是「你和她站在一起,在面对这个情况」,这个在语言神态所携带的潜台词上还是可以做一些调整的。

举个例子,不要说「妈,你*不要____」,仔细换位体会,这个句子开头四个字,每个字都把你和她对立起来了。你*这个词,对她而言是非常刺耳的。可以换成「唉……也是,要是现在就睡整觉多好……」,但这个话术对于你老公可能很难用对,因为心诚则灵,没有那个心态,就很容被觉知为一种操控。所以不建议贸然采用,免得她觉得你们耍心眼,一旦觉得你们耍心眼,那更糟糕了,说什么都要被怀疑了。

可以看一看P.E.T里面的I-Message,怎么用非冒犯的方式去组织一段语言。

但最终,真诚至上。

刘未鹏
另外,多倾听她说说自己的过往,经历的人和事,也很好。被深深看见和理解的人,自然会感到被爱。

Lucy
未鹏:非常感谢你真挚的回复。我一天之中读了很多遍,反复回味,字里行间,能看得出你前后深入地思考、整合之后,很慎重很认真的回复。感动,感谢。

你提到的他们那辈人需要以外界评价来树立自我价值,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自我定位,强烈的集体意识、要合群,“对他人内心的层层穿透式的揣摩”我深有感触,但以前对此的认知仅仅是他们对外人的态度和处事方法,比如生怕给别人添麻烦,特别讲究礼节和“不必要”的谦让,等等。但你的话点醒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她一直也是这样对待我和定位我的!她依赖于我的态度来确定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你说的“害怕被抛弃”一下子让我把很多琐碎理不清的头绪突然连成网,想通了!

比如她前些天和我生气,觉得我在这里定居,不可能回老家,她和女婿也无法共处一个屋檐下,分开单独住因为种种原因会不方便、行动不自由,于是,“女儿白养了”!她很愤怒很生气。我曾经不理解这种愤怒,甚至感到被控制的窒息感(多年前我回家探亲,出去和朋友吃饭她都会生气,觉得我回家就该24*7的陪伴她),觉得你的爱为什么要这么自私。

你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她是依靠我对她的依赖和尊重顺从作为她的自我地位的确认,养儿成为她工作之外没有目标的人生的核心,养儿这件事让她暂时不用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究竟为了什么、想怎么过,是一个容易抓得住的“目标”;失去了这个核心,“被抛弃”,就意味着生活没有目标和参照物,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油然而生。所以才会想牢牢地抓在手心。

我曾经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我做那么多好的,你看不到,抓住一两件事不放。你的概率解释生动鲜明,让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妈妈是悲观主义的人,不仅仅是对我,对外人也是;揪住别人的一两次错误不放,甚至添油加醋过分解读、冤枉、误会;这里固然有家庭影响(我姥姥是这样,姥爷不是)、天生性格气质使然,但另一层影响就是过分依赖看中对方的言行,因为这关系到她自我定位的动摇和改变,会引起极度恐惧;可能是被抛弃的恐惧,也可能是对方的“无礼”让她产生“自己不好”“自己不配”的潜意识想法,这种潜意识的贬低自我认知会引起莫大的恐慌,从而引起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因为没有成熟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一直依靠外界的反应和评价作为参照系,所以负面的影响会显得格外刺痛和深刻,因为会动摇她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所以格外“刻骨铭心”。

你提供的解决思路,我理解。只是这个爱的确认,我目前还没有想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法,还要仔细想一想。毕竟生活中,工作学习加年幼的孩子,本来就已经非常累和辛苦,说话做事很多时候不会有时间三思,很难做到每次深思熟虑妥帖及时的补上爱的确认。细水长流的确是真理。只是有时候满足她需要的自我认知,需要很多很多的能量和付出,需要很多的努力,有力不从心之感。她想要的闺女一直陪伴身边(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个愿望和要求,很根深蒂固;牢牢地抓住,不被抛弃),我也没办法满足。言语的力量很微弱;实际行动可大可小,大的我无法做到,或许可以通过小处的行动点滴积累,去提供这样安全感和补足。我再仔细想想看。

再次谢谢你!帮我把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一下子找到了根处的连结,一条条疏通了。

刘未鹏
不客气啊,能够帮到你我也很高兴[握手][微笑]

我也感觉到你基本理清了这里的环节,所以下面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并不是在否定你之前的理解:

在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心态(认知)的过程中,有一个通用的句式,可以帮助你层层深入,就是 it’s a symptom, not the cause(注:这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因」) (并用感受去思考what is the cause),例如,引用你之前的一段话:

因为「这关系到她自我定位的动摇和改变」,会引起极度恐惧;可能是被抛弃的恐惧,也可能是「对方的“无礼”让她产生“自己不好”“自己不配”」的潜意识想法,「这种潜意识的贬低自我认知」会引起莫大的恐慌,从而引起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因为「没有成熟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以上这段当中的方括号内的部分,都只是symptom,并不是cause。

「自我定位的动摇和改变」——什么是自我定位?为什么自我定位就不能改变呢?其实真正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自我定位」那么的容不得改变,因为这个以关系中的价值(为家庭,为孩子,为孙子)为核心的「定位」,不仅是这一辈人他们在家庭中被重视,不被嫌弃的核心前提,同样也是在社会上不被评判,不被嫌弃的核心前提(social norm)。你会发现,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面临的最大危机,其实就是被群体所抛弃(不管是家庭/族小群体还是社会大群体),这个,才是那个最终的「function」,或者「cause」。

同理,为什么「对方的“无礼”让她产生“自己不好”」这里的「感觉自己不好」是那么可怕的情形?因为一个不好的人不配被爱,被关心,会被嫌弃。而且,在那一辈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下,这个「好」的定义条件会很「紧」,容不得多少的灵活空间,人需要绷着往前走,一松懈即深渊,这就形成了很多黑白分明、一点都容不得灵活性的自我要求和信念,因为social norm对人的约束就很严苛,经济大环境的约束也很严苛,在这其中的个体,只能去适应。(当然,不管什么时代总有异数)

说一个类似的例子,有人讲她的妈妈和她小时候的事情,说妈妈只要一听到外人说「啊呀你家闺女真懂事,真好」,就立即要把她往死里贬低,大倒苦水,把明明没有那么糟糕的生活说得一塌糊涂,把她说得一无是处,把自己说得比谁都悲惨。为什么呢?这么做的function(功能)是什么呢?

经过了一辈子的生活,这些信念已经内化到了灵魂深处,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例如长辈在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常常是就算你说多少遍孩子可以让她多自由的玩玩,不用操心太细,您自己歇歇就好了,但他们会常常充耳不闻,因为「撒手让孩子玩/自己在一旁凉快=>我是个懒、不负责任的奶奶=>这是要被别人看不起(嫌弃)的」。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理解这个问题的思维重点落在「我的话可能没有说明白,她怎么就不相信我说呢,我是真的这么想啊」,然后试图通过一遍遍澄清、解释自己的话来达到目的的话,就成了南辕北辙,因为她执着的行为背后,根本的动力原本就不在你和她之间,不在你说了什么。横亘在你和她之间的,是五六十年的光阴造成的刻痕。

一旦从这样的视角去理解,就会看到,「没有成熟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只是一个视角差异所产生的误解,实际上,这是一个成熟的(或者说「适应性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至少,在那样的经济、社会、文化、家庭大环境下,常常是一个个体所能得到的「局部最优解」。

Lucy
谢谢你的再次启发!首先深入思考的一个方法,或者说第一步,就是告诉自己这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背后原因,这个看似简单的做法对我很有启发!忽然发现,很多时候我似乎并自以为找到了“原因”,其实还只是表象。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谢谢!

看到前些天群里有人讨论父母的问题(夫妻二人没及时沟通好日程安排,可能家庭聚会迟到,岳父会不高兴),你对我说的这些话完全适用于这个情况,关于需要被确认重要性以证实自己不会被抛弃(特别是老人怕被子女因为年迈或者其他原因,而“抛弃”)。迟到背后隐藏的不重视,特别会激发老人这种被抛弃的恐惧。

你说的这点我很认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最大的威胁是被群体抛弃。不仅仅对父母,我们这一代也是这样。不过,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个体之间,对这个威胁的恐惧程度,对这种被抛弃可能发生的概率的估计,以及对这种被抛弃发生的条件的评估各不相同。如同你所说,父母那一代人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对这种被抛弃发生的条件包容的相当大,“ if (….. or….. or…. or….) then被抛弃 ”,这个括号里的or很多很长,被抛弃是个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他们对被抛弃的后果估计会比我们对被抛弃的后果严重得多,缺乏“灵活性”。我们这一代,一样害怕被抛弃,不过这种恐惧随着被抛弃后存在的多种其他替代生存可能性而被降低很多。反应也就不会那么激烈。父母那一代,因为没有太多其他选择或弥补途径,被抛弃的后果太严重,所以才会引起极度恐慌。就我有限的样本观察来看,这种灵活变通性和视野(也就是被抛弃后其他替代生存途径或出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成长阶层(知识分子 vs 封建地主 vs 工人 vs 农民 等等)、环境和经历影响的。

说回父母那一代普遍的观念“养儿防老”,的确是害怕被抛弃的最好佐证。害怕自己老了没有人照顾,被世界上所有人抛弃,需要抓一个熟悉亲近的人来照顾自己,满足精神情感和生活物质等等一切需要。需要确定有亲近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养老院则代表被抛弃、扔向社会的无奈选择。而我们这一代,育儿之初已经做好了“被抛弃”的准备,不是流行那句鸡汤么“育儿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分离”。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抛弃。就此,我也想通很多我妈妈以前在我看来太过自私的爱,太过敏感脆弱的种种。想通了就多了很多理解和包容。谢谢! [Rose]

Lucy
收获很大!困扰我三年的问题,一直没触到根,而简单归因于不懂得尊重界限,这种归因其实是种埋怨,但归因于怕被抛弃就非常客观,没有负面情绪在里面了。一下多了很多宽容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刘未鹏的博客 http://mindhacks.cn 及同名微信公众号「思维改变生活」(pongba_mindhacks)。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card1

我是你的信息过滤器

想了解作者最近在关注什么,欢迎 Follow 刘未鹏pongba@微博
想了解作者在阅读哪些书,请到 pongba@豆瓣,或者直接访问以下四个豆列:[只读经典]思维改变生活 | [只读经典]思考的技术与艺术 | 决策与判断 |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书籍资源导引 。

本文由 刘未鹏 发布在 刘未鹏 | Mind Hacks, 2017. | 15 条评论 | 标签: 心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以及原始超链接: http://mindhacks.cn/2017/04/29/through-the-maze-1/

文章来源:

Author:刘未鹏
link:http://mindhacks.cn/2017/04/29/through-the-maz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