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世界更美好一点

2016年末,有很多人开始回顾这一年,整理自己的收获。大家的回顾常常让我感到羡慕,我从12月初开始回想自己的2016年,更多的似乎是经历和感受,收获似乎是谈不上的。

然而生活总是会有出乎意料之处。12月下旬,我忽然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询问孟老师的消息。2015年7月孟老师不幸逝世,2016年4月我联系上孟老师的家人和学生之后,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篇《怀念孟老师》,本来只是表达自己的纪念。不料发布以来,竟然成了全国各地孟老师学生寻找他踪迹的线索,每个月我都可以在后台接到这样的留言:跟孟老师断了联系很久了,才知道他不幸逝世,请告诉我他安息的地址,以后我去南京祭拜……

如果2016年真的需要有什么收获,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大学毕业已经十多年了,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有各种各样的失望和无奈,和孟老师也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甚至“友”的成分更重一些。但微信后台后台接连不断的留言,让我开始思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孟老师这样的人,给不出也给不了学生具体现实的利益,那么究竟是什么,能让那么多人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珍视和怀念呢?

我想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他不只是照本宣科的讲完课就了事,也不是空洞地教给我们善恶,他还告诉我们怎样分辨善恶,以及应该用怎样的手段去惩恶扬善,并把自己的知识、头脑、道德感熔铸在对青年学生点点滴滴的关怀里,让大家备受感染和启发,让大家相信世界上还有值得肯定和追求的价值。自然的结果就是,无论天南海北,也无论是否认识,只要说“我是孟老师的学生”,就基本知道这个人是正直可信的。

经历多了才懂得,朴素的乐观未必可靠,单纯的信息和知识,并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打量我们身边的一切就会发现,用知识伪装起来的胡说八道并不罕见,甚至越来越多:或者理勇信息不对称混淆黑白展开诡辩,或者用道德虚无主义消解是非逃避责任,或者干脆自降身价用动物本能解释自己的无耻欲念……

也只有经历多了才懂得,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善恶是很好区分,也不那么容易否认的。但是在善恶两极以外,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大量地区甚至没有明确的法条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恣意妄为,然后堂而皇之地用“法无禁止”来开脱。具体到很多事情,我们是有选择权的,到底是向善多一点还是向恶多一点,还是刻意模糊视若不见,我们心里是清楚的,至少是可以想清楚的。这一系列看似零碎的选择与硬性的法条无关,但正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也定义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因为支配它们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信念——你希望让世界更美好一点,还是更不美好一点,还是无所谓?

不要因为感觉自己卑微而悲哀,而因此放弃。十多年前,中文计算机图书市场堪称一塌糊涂,各种粗制滥造的书籍横行,翻译版本更是不忍卒读。一旦有读者批评,就会出现经典的反驳论调:写书译书本来就赚不了什么钱,有看就不错了,你有本事你看英文版去…… 这样堂而皇之的论调,一时还真不好反驳。然而我亲眼看到一批有信念有意愿的图书出版人,选好书选好译者认真出版,终于打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神话,颠倒了泥沙俱下的局面。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让我深信,我们微漠的努力与世界的美好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

如果你也希望让世界更美好一点,我这里有几条现身说法的建议,不妨听听。

首先是多反思,让世界“更美好”,就意味着不能原地踏步甘于现状,所以要常常想想自己之前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对,如何能做得更好,也不要轻易放弃了对错怪和伤害过的人的歉疚,因为它会持续警醒我们。知易行难,很多事情即便意识到了,未必能马上改正,这不要紧,只要相信自己愿意改正,并且持续去改正,就可以。

其次是从内心里尊重他人。我见过很多人都认同“尊重他人”,但其实他们认同的只是“尊重(认为应该尊重的)他人”,所以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人,吆五喝六、恣意发号施令,都是相当自然的举动。我以前也觉得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一次为他人服务被无理刁难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也颠覆了我对“客户就是上帝”的认识。就像我之前说的,“尊重他人”可以被当成一种根本假设,哪怕是对自己“看不上”的人,一开始的态度也应该是尊重。持之以恒,这也会让你自己变得豁达、快乐。

再次是多看多听多学,增长见识。见识不够的时候,即便你有一腔热血去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世界总是比你想象的更大更复杂,只有有足够多的见识,才能够确保自己做的事情大抵是对的。当然,见识多了,想法也可能改变,很多人会逐渐放弃之前的理想和信念,不再有坚持。所以我曾说,在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些根本假设(设定),因为它是假设(设定),所以不能被现实否定。

最后,多表达多交流。要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就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需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努力去影响——但不是强迫——更多的人,同时在交流中不断锤炼、修正、完善自己的看法和作为。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完全不能接受那种“又要自由又要豁免批评”的态度,让别人说几句怎么了,连这点都承受不了的“自由”,其实不是真正的自由。美好应该是一种圆融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单调的静态僵化。

2017年,让我们继续努力。

文章来源:

Author:Yurii
link:http://www.luanxiang.org/blog/archives/2288.html